2025年7月以来,美国对巴西绝对是"下狠手"了,一连串贸易和政治"组合拳",让巴西苦不堪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据央视新闻报道,美国正式宣布对巴西征收50%关税,特朗普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巴西又是如何回复的?

一、美国对巴西的全面加压

早在7月9日,特朗普就在平台上发布公开信,指责美巴贸易"极不公平",并表示自8月1日起对所有从巴西进口商品加征50%的关税。这是迄今为止美国宣布的最高税率之一,巴西也因此成为在当前贸易政策下"被打击最狠的国家"。

虽然特朗普说巴西"对美国企业不友好",并指责他们破坏自由选举,但事实上,数据却显示巴西是美国少有的贸易顺差对象。

据统计,2024年美巴贸易总额就高达920亿美元,美国实现了74亿美元的顺差。

不仅如此,在过去的十几年内,美国与巴西累计顺差超过4100亿美元。

从这些数据中也足以看出,特朗普指控的"贸易不公",缺乏实质性的数据支持,更像是一种"欲加之罪"。

7月30日,美国白宫进一步发布行政命令,确认对巴西征收的关税提高至50%,但对部分石油、木浆、贵金属等资源类商品暂时豁免。

表面上这是出于对本国企业需求的考虑,实则暴露出美方在"惩罚性政策"中仍然夹杂了利益计算与利益豁免的双重标准。

此外,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还对巴西的即时支付系统Pix发起了"301调查",指其涉嫌不公平竞争。美国国务院更是以博索纳罗案为由,取消多名巴西法官和其家属签证,强烈要求巴西"停止猎巫"。

这一连串的"组合拳"打击,使得巴西不仅在贸易层面苦不堪言,还面临来自美国政治、司法、技术等多方面的系统性施压。

二、背后的多重政治算计

美国对巴西的做法,表面上看是贸易冲突,实质上则是多维政治博弈。

此次美国对巴西"下狠手",至少隐藏着三重深层动机:

1.、支持极右翼盟友博索纳罗,干预巴西内政

特朗普与博索纳罗之间的"极右同盟"早已不是秘密。两人均为全球极右翼思潮的代表人物,曾在多次国际会议中联袂出席。

当前博索纳罗因涉嫌在2022年败选后煽动政变而遭司法调查,甚至面临失去2030年前参选资格的命运。美国此番出手,很大程度上是对其右翼盟友的直接政治支援。

巴西学者普遍认为,特朗普政府正试图通过打压现任左翼总统卢拉,为博索纳罗阵营赢得政治资本,试图影响2026年大选。这种赤裸裸的"跨国政治干预"已非首次,在美国历史上屡见不鲜。

2、 对"去美元化"与金砖机制的遏制

金砖国家峰会在巴西里约落幕,卢拉总统在会上频频批评美国的"关税霸权",呼吁推动本币结算、抵制美元主导地位。他直言:"世界已经变了,我们不需要一个皇帝。"这句不点名的批评,被美方视为挑衅。

在当前美元被广泛质疑"武器化"的背景下,金砖国家推动"去美元化"进程的意愿持续增强。

巴西、中国、俄罗斯等正积极推动建立新的国际清算机制。此举显然触碰了美国最核心的战略利益。因而,美国此番针对巴西加税,亦被解读为对"去美元化"倡议的惩罚行为,借此遏制金砖影响力扩张。

3、借外压内斗,转移美国国内矛盾

2024年美国国内通胀依旧高企,供应链重构压力加大,政治极化严重。特朗普在大选前夕亟需寻找"替罪羊"来转移舆论。

巴西既非对美国有强大依赖,又在全球南方颇具影响力,是"软硬皆可打"的理想对象,意在"杀一儆百"。打击巴西既能展示其强硬立场,又能拉拢本国保守选民,提升大选支持率。

因此,美国对巴西的一连串攻势,更像是一种"政治化的经济制裁",其作用远远超出了贸易本身。

三、巴西该如何应对

面对美国步步紧逼,巴西总统卢拉第一时间做出回应。早在7月9日特朗普发布公开信的当晚,他就通过官方渠道宣布,巴西将依据《经济互惠法案》进行反制。

针对这次特朗普对巴西加征50%的关税,据央视新闻报道,巴西总统府于7月30日晚,在官网发表一篇题为《巴西是一个主权和民主国家》的声明。

里面的内容提到,巴西认为美国针对巴西出口产品所宣布的贸易措施,是以政治为理由的行为,毫无正当性可言。

这确实符合特朗普的一贯操作。

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巴西主要会采取以下几种应对措施:

首先,启动关税对等反制。巴西可提高对美国出口商品的关税,特别是农产品、药品、科技服务等领域。其中包括对美国大型科技企业征收数字服务税,对制药企业限制知识产权保护,以及限制美国金融机构利润回流等。

其次,推动中巴经贸升级。显然,中国目前已是巴西最大贸易伙伴,占其出口份额28%。而美国的比重仅为12%。巴西政府正在加紧与中国企业洽谈战略性大宗商品采购协议,特别是在原油、大豆、牛肉、铁矿石等领域,力求通过稳定对华出口,缓解对美市场的依赖。

中国企业也在考虑将美国市场受限后的巴西钢铁、咖啡、橙汁等商品"承接"至中国,作为战略储备采购窗口期。

第三,拓展金砖机制合作空间。加速推进金砖国家内部的本币结算系统建设,借此摆脱美元结算体系的制约,提升金融独立性。未来在金砖银行与"一带一路"框架下,巴西也可与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在金融、能源、数字技术等领域展开深度协作,塑造新的多边经济治理模式。

最后,限制美企在巴运营权利。巴西政府亦可能收紧美国企业在本地运营条件,例如限制其利润回流、调整其合规门槛、强化监管等。这种"打疼对方"的方式,也许不是最终选择,但足以作为谈判筹码进行博弈。

其实不管怎么做,美巴这场贸易冲突,不仅是一次双边纠纷,更是一场国际体系深层结构变动的缩影,其影响是巨大的。

还是那句话,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特朗普此轮对巴西的"组合制裁",看似强势,实则暴露出其在全球战略中的不安与焦虑。对巴西而言,虽短期内将承受一定经济与政治压力,但也正是在这类高压中,更能促使其加快自主战略的构建,推动全球多边机制建设。

卢拉政府此次选择"硬刚",不仅展示了国家主权的坚守,也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应对贸易霸凌的典范。未来,如何在全球政治经济版图中找到新的支点,或将决定巴西在后美元时代的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