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8日,北京,市民在北京一家电影院的《哪吒2》海报前经过。
图源:视觉中国
【1】《哪吒2》大火,标志着中生代导演的崛起
单纯从故事来说,《公民凯恩》之前,所有故事类型都已经讲完了,《公民凯恩》只是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但是如果还用以前的语境,讲以前的故事,肯定是不适应现在的。
《哪吒2》好,因为它有很新的东西。
导演看世界的态度,就是他拍电影的方式。现在,国内一些资深的老导演在拍电影时,还是没有脱离"好为人师"的叙事方式。但是在《哪吒2》里,我们没有看到导演想要去教育谁。
比如电影结尾,敖光问哪吒,难道你想改变这个世界吗?哪吒说,我想去试一试。敖光对他表示了认可。
可能敖光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是一个对抗天庭、反抗权威、质疑既定规则的破局者角色,但随着年龄增长,社会阅历增加,他可能被社会打磨,学会了圆滑。看到哪吒的冲劲,他又想起了自己年轻的时候。
年轻人会和这些剧情产生共鸣,这也符合现在社会年轻人的心态。
《哪吒2》的出现,可能预兆着以饺子为首的中生代、新生代导演在慢慢崛起,懂得如何去尊重观众的智商。观众支持《哪吒2》,是因为他不会说"看不懂电影是因为观众审美不行",而是尽力去打磨一个观众喜欢的作品。
其实,观众最想感受到是:艺术不再高高在上。大众艺术也是艺术,不是说科班出身导演的东西一定不会错。
《哪吒2》的火爆,对2025年的整个电影市场影响不大,因为今年它不会有多少新作品上映,还是会清库存。如果说影响,那就是让所有的创作者看到一个事情:一定要拍好看的东西。
观众并不是不支持国产电影,是因为自己太不济了,能力不行,还让观众去真金白银支持,显然不可能。
2025年,需要更多的《哪吒》。
【2】通俗易懂和有趣,《哪吒2》都做到了
国产电影一开始就是寓教于乐和全民向的。
万籁鸣进入上美后主导的一些动画,像《大闹天宫》、《没头脑和不高兴》、《人参娃娃》之类的,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故事性也特别好。
但是,现在的创作者,包括家长,真的懂小孩子喜欢看什么吗?小孩子喜欢的儿歌不一定是《小毛驴》这种类型的,比如前两年在小孩群体里特别火的《孤勇者》、《少年》。按照成人世界的规则,小孩没有进入社会,没有一定的阅历,可能不喜欢这种东西,但是这两首歌就是在小孩圈里火了。
这就给创造者一个启示:要做小孩喜欢的东西,就要站在小孩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去想小孩喜欢什么。
黑泽明说过,一个好的剧本一定是通俗易懂且有趣的。《哪吒2》第一点做到了,有趣,也做到了。
电影前半段,是比较好笑的。哪吒不满意自己的长相,想要自己雕刻形象,加入了甲方和设计的梗,小孩子肯定是不懂的,大人看到时则会心一笑;到了电影的后半小时,龙族和哪吒一起破鼎的燃点,小孩子肯定就能体会到。
相对来说,《大圣归来》没有那么全民向。它最后有一个2d 的画面专门解释了故事里的小孩子没死,在我看来是多此一举。但是当时,他不敢做得太成人向,毕竟小孩子进场,带来的不是一张票,是有家长陪同的。
从《大圣归来》到现在这十年间,中国动画经历过很多尝试。像完全成人向的《大护法》是比较暗黑系的,也卖了几亿票房,说明中国市场的容量足够大,允许一些片子去试错。
那其实可以大胆一点,做一些新的东西出来,慢慢把观众培养起来。比如《熊出没》就培养了一群忠实观众,它就是给小孩看的,也不耽误它赚钱;像《罗小黑战纪》就是为粉丝做的;《哪吒》系列则是主打全面向的。
【3】建立封神宇宙,难点不在技术,而在好故事
饺子导演在采访中说,制作《哪吒》系列时,有一个后期因为任务太繁重离职了,跳槽到另一家特效公司,没想到接的外包还是《哪吒》的。这也说明,中国的动画人才其实并不多。
当初《流浪地球》上映的时候,吴京说,我给中国的科幻电影工业化留下了7000个种子,哪怕《流浪地球》失败了,这7000个种子在未来几年将会长成参天大树,为国产电影工业化做出重大贡献。
现在来看,吴京这句话并不夸大。
这之后,《刺杀小说家》、《万里归途》等电影都是这个团队做的,呈现出来的特效技术,也是比较厉害的。《哪吒2》的爆火,肯定会促进整个产业进一步繁荣,会有很多有志之士投身到这个行业。
但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国产动画还是没有脱离"反抗"这个主题。
不管《大圣归来》、《哪吒》系列,还是《杨戬》,一以贯之的主题还是"我命由我不由天",很少看到其他内容,像宫崎骏的《千与千寻》的哲学思辨、皮克斯做的情感细腻的类型片,还是比较少。
为什么这些的动画片可以大卖,我们不可以?因为好片太少了。
中国的特效、画面、美术,夸张点说,其实跟世界前列水平相差并不多,就是需要讲好一个好故事。希望《哪吒2》的出现,让这些好编剧们愿意投身到这个行业,不要让下一部大作再等三五年。
光线在《哪吒1》大爆的时候,推出了封神宇宙的衍生作品《姜子牙》,借着《哪吒1》大爆的趋势,也卖了17亿票房,但因作品本身质量不是那么好,导致续集到现在都没有什么动静。
《姜子牙》证明了姜子牙这一角色在封神宇宙里是可以扩充的。随着去年《黑神话:悟空》爆火,杨戬这个角色在国民度上又提高了一个档次,也是可以发散的一个点。
在乌尔善的《封神》里,纣王和妲己的角色,包括三方阵营,和原著大相径庭,但《封神1》获得了成功。在《哪吒》系列,哪吒、李靖、殷夫人,跟过往的作品相比,除了名字一样,性格还有形象都是不一样的。
其实,封神宇宙里面有很多人物,都是可以独立成片的,唯一的难点不在技术,而在于怎么让这个人物做到合乎逻辑,让大众接受。并不是不是一味地把人物的背景故事原封不动搬过来,不做更改。
封神的故事国民度比较高,观众对比较熟悉,如果不做创新,是很难做好的。
【4】电影剧情一旦太复杂,票房一般都不会好
《哪吒1》里没有复杂的人物,《哪吒2》里,能称得上复杂的人物的就只有申公豹。
像哪吒、敖光、敖丙、无量仙翁,相对来说是比较片面的,都是侧重于某一方面,身上可以去过度解读的东西不多。而申公豹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人物。
当然,一旦电影太过复杂了,票房肯定是不好的。那就要看创作者的取舍,如果他是追求艺术性,是向奖项出发的,那就做的复杂;如果是向票房进发,就做的直接明了,观众看得也爽,不用去动脑思考。
网上有一个话题问:《我的团长我的团》比《亮剑》好看,但为什么没有《亮剑》那么火?
因为《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面让人思考的东西太多了。从第一集到最后一集,每一集都让你动脑去思考,要耗费很大的精力,才能把这部电视剧坚持看下去。
都是抗日,它里边提到了"当炮灰去死不一定是正确的"这种思辨议题。但是《亮剑》从头到尾是很简单的主旨:要打赢侵略者。它在传播和收视率上就会较高。
《哪吒2》确实是一个爽感大于复杂性的电影,所以才会有现在的百亿票房预测。
如果它过于复杂,可能到了三四十亿就到顶了。像《流浪地球2》整体的宏观性和细节性、包括延伸性都比《流浪地球1》多的,但是第二部的票房就没有第一部那么好。因为观众思考多了,他就会累,本身看电影放松心情的,如果太累,票房肯定不会好。
所以还得看创作者的选择,如果能做到艺术性和故事结合,那当然更好,像《我不是药神》。但是更多的导演连陈思成的"懂观众、懂市场"都做不到。
所以这些导演还是需要静下心来,想明白自己要拍什么,要拍给哪些观众看。就像冯小刚在《大腕》里借葛优之口说,导演要是没想明白,那你拍出来的东西肯定是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