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真乃英才济济,旗下文武集团可谓群英荟萃。不过,摧枯拉朽,苍天有眼,恩将仇报。公元220年曹操驾鹤西去,其子曹丕继位称帝,一时群雄并起,权力斗争不曾停歇。仅仅29年后,原先的忠臣良将们就纷纷反戴于旗,任由司马懿逆袭篡权。曹操一手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关键时刻却无一人挺身而出维护曹氏江山,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这究竟是人心向背还是无可奈何?
一、忠勇可钦,威震八荒
霸业难成,得赖英雄竖子。曹操自建安元年起家于江东,便深谙此理。威震八荒,一路扫平群雄,离不开大量忠勇卓绝之士的辅佐。于是他英明睿智,爱才尤甚,铁汉柔中的气度无不吸引了一众人杰。
从建安十四年起,曹操连年征伐,势如破竹,旗开得胜。功莫大于谋士良将之力。文士如荀彧、陈群,武将如张辽、夏侯惇,无不是鲁阳亲之故人。自黄巾起义至如今十载春秋,他们这一路披荆斩棘,同生共死,结下了生死之交。
曹操待士大度,金帛厚赏,时常顺从谏言,君臣心心相契。荀彧当年推心置腹,直谏其篡位,曹操从容听讽,并不动怒。德高望重的贾诩,临终前更是号召子孙投靠曹丕,这何尝不是对曹家的忠心耿耿。
至于张辽、徐晃等大将,则是金石良将。张辽历战沓马, 一生戎马倥偬,战功赫赫;徐晃武勇绝伦,单骑闯阵,手刃敌将无数。再加上夏侯惇、程昱等名将在侧,曹军确实忠勇可钦,威震八荒。
可谓是一马当先,万夫莫敌。只消曹操一句"且住"二字,全军才能收摄云开雾散;只凭曹操一声令下,方面旗鼓阵地森严。如此锐不可当的铁骑犀利之师,正是曹操夺取天下的法宝利器。
二、反目成仇,窃符夺暴
曹丕于公元220年继位,是曹氏一族最为辉煌的时期。然而他统治才数年,权力之争就此渐起。曹丕对曹氏宗亲警惕有加,给予封赏的同时也严格限制,导致曹氏家族日渐式微。
曹丕一味猜忌,将曹氏宗亲边缘化,曹爽等人只手持虚位。及至曹丕驾崩,其子曹芳继位,家族已渐失根基。这正是司马懿乘虚而入的大好时机。
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外出扫墓之际占据洛阳,迫使曹爽认罪。此"高平陵之变"一举扫除了曹氏在朝中的势力。曹爽原本仗有亲信将士,却在关键时刻暴露出无谋无策的一面。
其实早在十年前,曹爽就意欲与司马氏一决高下。只是司马懿权术超绝,暗中收买亲信,扰乱军心。曹爽虽多方作战部署,但总无法将军心稳固。直至高平陵之变爆发,他才知已无足够兵力对抗。
曹爽旗下文武虽都是名门之后,但大多二代无才。如军师蒋琬、蒋硕父子,门生意气却未受过真正战阵。至于诸葛恪、荀彧之流,无不对曹氏怀有隐恨。司马懿一步步布局收拢人心,加之曹爽昏庸无能,反抗自是注定不得人心。
更有甚者,曹氏宗室内部就存在矛盾重重。曹爽继位得罪诸多亲信,如夏侯氏等宗室大族早已怀恨在心。眼见曹爽孤家寡人,他们也不愿賸力相助。此乱世之际,暗潮汹涌,世家大族利益至上,皆各怀鬼胎,难怪宗室集团就此土崩瓦解。
三、忠义难存,世态炎凉
曹氏宗亲在曹丕继位后早已备受打压,权位不复从前。到了曹芳时代,他们更是彻底沦为闲散子弟,家中只留有些许亲兵,根基全无。
即便如此,一旦听从曹爽号召,他们理应挺身而出。可当高平陵之变爆发,曹氏宗室竟无一人站出反对司马氏的声音。连老谋士蒋济都投靠司马懿一派,出卖了曹操的嘱托,忘却了往日的荫庇之恩。
缘何至此?原因实不难寻。曹操虽有爱才之心,但培养出来的文臣武将终归只是外人。他们自有门阀世家的根基,难以割舍本族利益而全心侍奉曹家。
观乎蒋济,他固然是曹操的心腹,但一家之言也曾遭曹操猜忌质问。及至高平陵之变,蒋济亲自参与镇压曹氏宗室,反而获赏为都亭侯。不难看出,对他而言,权力高于忠义。
再看其他文武,如荀攸、徐晃之徒,皆已去世,二代无才无勇可循。诸如夏侯渊、毌丘俭之流,则本就与曹氏无亲无故,自有私心难能同心。
唯有像程昱、夏侯惇那样生死与共的亲信或尚存余孽。但程氏子姓后人早已家世渺小,即便想要效命亦无余力。夏侯家族虽根基不浅,但世代侍奉魏国,改弦易辙亦颇为难事。故而当权力更迭之时,他们只得垂头望尘,旁观这出人去帝乡的大戏。
至于曹魏文武二代,若非昏庸无知,就是作风放荡,早已被边缘化。所谓新贵出身的军旅人才更是如何敢不听从司马懿的命令?虽然司马氏取而代之,但毕竟出身于世家大族,地位自不可同日而语。对于一些人而言,权力永远高于忠义,况且曹氏也早已一蹶不振。
四、天公亦有私门生
曹操夫妻恩爱,世所罕见。但其私生活却并不如人意。据陈琳所著《曹魏家声》载,曹操与正室甄夫人的感情素来不睦。甄氏生性刚烈,二人时有龃龉。曹操更是与许多美姬有私情。
关于曹丕的出身,流传有私生子之说。甄夫人深知丈夫风流好色,曹丕生母的身份素来存疑。当年甄夫人生下曹丕时,便对丈夫怀恨在心。传闻,正是这一私怨始作俑者,酝酿着后来曹氏一族的失势。
曹丕即位后,对甄氏嫡亲子嗣的曹爽较为看重。曹爽则对曹丕心存芥蒂,生怕他嫡出私门。于是权力之争自此滋生。及至曹爽继位,矛盾进一步激化,曹丕子嗣对曹爽又是防范有加。
这自然给了司马氏可乘之机。他们狡猾世故,自认本家乃王室亲眷。见曹氏内乱不断,便暗中结交人心,一步步渗透入朝。高平陵一举后,他们更是乘虚而入,一举夺取了曹魏的大权。
大权旁落,原因固然多端。但溯其本源,不过由私怨而生矛盾罢了。自曹操夫妻恩怨始,至曹丕与曹爽互不信任,再到后世曹芳被废黜,其中必有一番勾心斗角的黑手在暗中捣鬼。司马氏权臣向来狡诈,正是看准了曹氏家斗的时机,方才一举成功。
曹魏政权究竟是私生子与嫡出子的纷争,还是单纯的权力之争?这确已不可考据。但可以肯定的是,私门之争起初只是一处导火索,最终却酝酿成了曹家江河日下的根由。功高震主的曹氏宗室,就这般由内因而溃。世事实难料,天意哪有常理可循?
五、朝中沦陷,百年基业付诸东流
曹氏宗室原本声威赫赫,文武百家,锐不可当。然而经此一役,便尽数溃不成军。司马懿权术娴熟,早已暗中布局。高平陵一役爆发后,他挥师直指洛阳,迅速控制了中央朝政。
此前曹爽虽扬言"吾为嫡长子",却未曾料及司马氏的诡计。及至棋至中盘,自身便成为弥勒空铢。朝中大臣名门子弟早已投靠司马懿,如程昱、荀攸等旧臣更是力有未逮。即便曹爽亲率重兵前往邺城,但兵微将寡,哪里是司马氏的对手?
一时之间,朝政腐败阙失,黑暗力量遍地狼藉。好不容易,军队还是叛变出逃,官员们亦纷纷弃城而逃。司马氏旗开得胜,终于一统曹魏天下,掌控了朝野大权。
曹爽自然不甘就此放弃,仍旧顽抗一时。然而实力远不及司马家族,祖宗积淀下的根基也已荡然无存。很快,叛乱被镇压,曹爽亦一命呜呼。从此,曹氏王朝彻底从汉室正统嫡系中剥离,成为一支独立的离经叛道的小帮派。
反观司马家族,却是顺理成章地接班中原王朝。他们出身名门,曾经一度为汉室亲贵。如今借助权术重掌大权,自然深得人心。况且,他们善于拉拢人心,对曹家旧将亦并不过分苛刻。从而渐次稳固了根基,终于坐稳了皇帝宝座。
结尾
曹操当年所铸就的一切,到了后人手中尽皆付诸东流。百年大业,就这般由一手建立到遭到亲手毁掷。司马懿能够顺利夺权,固然源于其权术超绝,但要论根本,曹氏自身的内乱内讧更是祸殃根源。曹操英主盖世,造就一代文臣武将,最终却无人能救其家族于危难之间,实在教人扼腕叹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