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印度政府终于低头,发出公报通知:允许从中国进口空调压缩机,而且还免除了中国工厂原本必须获得的印度标准局(BIS)认证,豁免期限为一年。这一举动看似技术性调整,实则是对"产业自主神话"的一次公开打脸。尤其是在印度高调推进"自力更生""制造强国"的口号多年之后,这样的突然松绑,显得格外讽刺。
空调压缩机是什么?是空调的"心脏",没有它,连风都吹不出来。而现在,印度正面临一场逼近的酷暑和一场真实的产业危机,压缩机不够用了。本地年产能不过五六百万台,但市场需求直接飙升至1500万至1600万台,明年预计更会突破2000万台。产能缺口超过千万台,用什么填?唯一的答案:进口,而且只能是从中国进口。
这不是印度第一次嘴上喊抵制、身体却很诚实。从智能手机、电动两轮车,到现在的空调压缩机,中国制造在印度的现实存在感之强,已经构成了印度本地工业"不可承受之重"。而过去两年,印度以"国家安全""产品标准"为名,对中国产品层层设限,尤其是在关键零部件和基础电子领域推进所谓"国产替代"战略。但结果呢?市场供需失衡,价格飞涨,消费者买不起、企业生产不了,一整条产业链差点崩溃。
于是,我们看到了今天的"豁免令"。印度不是不想"脱钩",而是脱不了。连压缩机这样基础的零部件都要靠中国撑着,所谓"自力更生"的梦想,早已被现实打回原形。
这次印度的政策反转,不只是因为夏季将至,更因为整个空调行业的持续施压。据《印度时报》报道,行业领头企业如安贝尔实业公司、PG电塑等早已向政府高呼"救命",表示本地产能不足以支撑旺季爆发的需求。如果强行执行标准认证令,空调工厂将面临"有单无货"的窘境,甚至可能大面积停产。可以说,这一次"政策回调",不是良性调整,而是迫于生计的"临时投降"。
这还只是压缩机这一项。在整个家电产业中,中国供应链的支撑早已深入骨髓。从主板、线路、压缩机到塑壳模具,几乎所有高附加值的零部件都依赖中国。而印度本地工业链短、制造基础弱、配套落后,再加上保护主义政策带来的外资退出,让"Make in India"始终是停留在口号层面的泡影。
印度最近还在多边场合高调抨击中国的"产能过剩",要求限制中国出口、抵制中国制造,结果转头就来"急调一波",免认证、放入口、走绿色通道,动作一气呵成。试问,这样的"双标操作",是自信制造大国该有的样子吗?
从国际角度来看,这一事件再次揭示一个根本问题:脱离中国制造,几乎不可能。无论是东南亚还是南亚,无论是印度还是越南,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在短期内复制中国数十年积累下来的完整产业链优势。尤其是在中美博弈升级、全球通胀压力不减的背景下,中国制造的"稳定性+性价比+规模能力"仍是全球不可替代的核心资源。
说白了,印度想要在制造业上与中国竞争,不是靠政策封锁、标准壁垒和民族主义宣传,而是要真正补齐基础工业短板、构建高效的产业生态。而不是在每次危机来临之际就高调松绑、低调进口,一边抨击中国,一边用中国货保命。
夏天来了,热浪滚滚,冰冷现实扑面而来。"抵制中国货"的横幅还没收拾干净,进口中国压缩机的货柜就已经在港口排队。这不是简单的经济调节,这是一次对印度制造战略自信的深刻拷问。别再嘴上硬气、行动软脚,产业不是靠喊出来的,是靠真本事撑出来的。
压缩机这场"松绑令",或许只是个开始。下一个会是谁?手机芯片?新能源汽车电池?太阳能组件?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