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我国空军装备体系中的歼 - 10B 与歼 - 11B 等一众后续批次生产的机型,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这些战机大多诞生于 2010 年之后,相较于漫长的服役周期,它们宛如正值青壮年,机体寿命远未步入中期阶段。若在此时选择让它们退役,或者干脆放弃任何升级改造计划,实在是暴殄天物,无疑是对宝贵装备资源的一种浪费行径。
值得庆幸的是,我国如今在相控阵雷达制造生产领域已然取得了成熟技术突破,就拿 JKL - 24 这种风冷式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来说,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与强大的工业产能,我们已成功将其成本压缩至最低限度。这就为另一条极具性价比的发展路径打开了大门--只需投入相对较低的成本,便能为超过 600 架四代机注入全新的战斗力,使其脱胎换骨,如此选择无疑是明智且合理的。
聚焦歼 - 10 机群,我们能看到更多的潜力与机遇。虽说有源相控阵雷达在我国空军的装备发展进程中,已不再是最为前沿、最新颖的技术,但放眼全球,它依旧是绝大多数国家空军眼中遥不可及的高精尖装备。就以空军强国俄罗斯与美国为例,俄罗斯空军的王牌战机苏 - 35,其搭载的仍然是相对落后的无源相控阵雷达;再看美国空军,F - 22 与 F - 35 虽装配有源相控阵雷达,可采用的却是砷化镓材质,并非当下最先进的氮化镓技术路线。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即便歼 - 10A/B 和歼 - 11B 身为四代机"老将",但一旦换装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以及与之适配的先进航电系统,它们在这一关键技术领域将实现弯道超车,甚至超越 F - 22 和 F - 35!如此一来,当我国空军为这超过 600 架早期四代机完成新型雷达航电换装工程后,整体实力必将迎来全方位、突破性的提升。
再将目光投向周边国家空军力量对比,形势愈发清晰明朗。俄罗斯空军方面,搭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战机数量稀少,仅几十架苏 - 57 能够撑起门面;印度空军呢,引以为傲的四代半战机仅有 36 架阵风。而我国空军仅仅通过对歼 - 10A/B 和歼 - 11B 进行升级改造这一动作,四代半战机数量便会如雨后春笋般一下子激增超过 600 架。这般巨大的数量与质量优势,绝非印度空军凭借引进区区几十架先进战机所能企及追赶的。
就连美国空军恐怕都始料未及,在中国空军已然大步迈向六代机时代的当下,还能沉下心来为 600 架四代机换装新型雷达,精心雕琢每一架战机的战斗力。而这一精心谋划的战机升级战略布局,更预示着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空军将在四代机、五代机以及六代机这三个关键代际的战机领域全面超越美国空军,重塑全球空中力量格局,开启属于中国空军的辉煌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