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越南领导人苏林与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讨论贸易问题后,越南同意将美国商品关税降至零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然而仅仅两天后,美国商务部便宣布对越南镀锌钢产品征收高达88.12%的反倾销税。这一戏剧性转折不仅令越南措手不及,更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一个深刻的教训:在国际博弈中,过早妥协和示弱往往会招致更严厉的打击。
越南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其对美国市场的严重依赖。数据显示,越南对美出口占其GDP的30%,这种不对称的依赖关系使越南在面对美国压力时处于天然劣势。当特朗普政府提出"对等关税"计划时,越南迅速做出让步,承诺对美国商品实行零关税,希望以此换取豁免。这种急于求和的策略却适得其反--美国非但没有收手,反而变本加厉地追加关税。这印证了中国古语"欲速则不达"的智慧,越南的急切妥协被美方解读为示弱,进而激发了其进一步施压的欲望。
回顾中美贸易战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特朗普政府的谈判策略:达成协议-撕毁协议-重新谈判的循环。2018年4月中美初步达成共识后仅10天,美国便单方面宣布对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2019年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签署后,特朗普仍维持对1200亿美元中国商品的关税;2020年大选前夕,他更宣布对55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模式表明,与特朗普政府打交道时,过早亮出底牌无异于自缚手脚。中国的应对策略则展现了战略定力的重要性--既不回避谈判,也不轻易让步,更不被短期压力所动摇。
越南此次的失误在于未能充分借鉴国际经验。作为新兴经济体,越南本可以观察中美等大国博弈的结果再做决策,却选择了仓促妥协。这种策略不仅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使越南成为特朗普政府"杀鸡儆猴"的典型案例。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宣扬越南的让步,正是为了向其他国家施压,迫使他们效仿越南的做法。越南的教训告诉我们,在国际博弈中,保持战略耐心和定力往往比急于求成更能维护国家利益。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存在根本性矛盾。一方面,美国需要通过贸易逆差维持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另一方面,特朗普又承诺要减少贸易逆差。这种"既要又要"的政策目标本身就无法长期持续。美国去工业化已持续数十年,重建制造业体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不可能通过简单加征关税实现。这些结构性矛盾决定了特朗普的贸易政策缺乏可持续性,只要各国能够顶住短期压力,美国的贸易霸凌终将难以为继。
越南的情况也为中小国家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国际强权面前,保持战略自主性至关重要。这并不意味着要与大国正面对抗,而是要在维护核心利益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策略和筹码。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建立多元化的贸易伙伴网络,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二是加强区域经济合作,通过集体力量增强谈判地位;三是善用国际规则和多边机制,在WTO等框架内维护自身权益;四是保持政策灵活性,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策略。
当前,欧盟虽然宣布对美国280亿美元产品实施反制,但相较于美国对欧盟5850亿美元的加税规模,这种反击更多是象征性的。这表明大多数国家在面对美国压力时仍倾向于观望和谨慎应对。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坚定立场不仅维护了自身利益,也为国际社会应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