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的波兰马拉舍维奇口岸,300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静静停靠在铁轨上,原本只需15 天就能运往欧洲的货物,如今已经在这道关口滞留了数日。这场由波兰边境封锁引发的物流危机,已造成每天超数亿欧元的经济损失。而更令人担忧的是,波兰在与中国达成"保障班列畅通"的协议后,仍坚持无限期关闭波白边境的政策,这种出尔反尔的做法,正在侵蚀中欧贸易的根基。

波兰马拉舍维奇口岸是中欧班列重要关口

此次危机的根源,表面看是波兰所谓的 "安全威胁"。

9月9日,波兰称数架俄制无人机入侵领空,而9月12日启动的俄白 "西部 - 2025" 军演,更是成为直接导火索。

波兰政府以 "模拟核打击演练"、"复制俄乌冲突前挑衅模式" 为由,宣布关闭与白俄罗斯接壤的全部铁路和公路口岸,并称这是 "临时安全措施"。

但追溯历史可见,波兰对中欧班列的限制早有预谋。自2023年起就以 "安全检查" 为由,增加查验流程、设置时效限制,此次封关只是将限制措施升级到了极致。​

波兰的决策陷入了典型的"安全与经济悖论"。为应对所谓 "威胁",波兰在边境部署了4万军队,占其总兵力的五分之一,并启动 "火焰风暴" 联合军演。

波兰和北约军队

然而,军事动作带来的安全感,难以抵消经济上的重创。

作为中欧班列进入欧盟的核心枢纽,马拉舍维奇口岸70%的业务依赖班列运输,当地三分之一人口靠此谋生。

欧洲铁路货运协会初步估计,有85%到90%的中欧班列,需要经过波兰进入欧盟国家境内。

过去这段时间的封关命令,已经导致约300列列车,滞留在白俄罗斯境内,供应链成本上升超15%。

这种 "以安全之名,行自损之实" 的做法,不仅伤害了中波经贸关系,也会引发欧盟内部的强烈不安。

中欧班列

面对危机,中国外长王毅日前迅速飞往欧洲,与波兰总统纳夫罗茨基、副总理兼外长西科尔斯基举行会谈。

此次访问获得高规格接待,双方还签署了共同文件,明确写入了 "共同保障中欧班列安全畅通" 的承诺。

作为外交默契,中方也同意支持波兰锂电池产业发展,探讨稀土合作,并加快波兰农食产品准入中国市场。

这一协议本应成为化解危机的转折点,但波兰却在承诺之外附加条件,甚至在协议达成后并未真正解除限制。

王毅外长访问波兰

哪怕俄白军演已经结束,波兰方面却还是紧咬着"安全问题"不放。

当地时间9月18日,波兰内政部长马尔钦·凯尔温斯基,宣布由于"俄白军演"以及后续的无人机侵入事件,波兰决定维持9月12日的封关命令,仍将无限期关闭波白边境口岸,直到"波兰公民的安全得到保障"为止。

波兰此举,摆明了是想将中欧班列问题政治化,潜台词就是"希望中方劝劝俄罗斯,别威胁欧盟边境安全"。

但不管怎么说,从中波双边关系来看,波兰这种出尔反尔的行为,都严重违背了外交诚信原则。

波兰试图将自身安全顾虑,转嫁为对华要价的筹码,但显然找错了对象。​

欧洲国家

一方面,从中欧班列的战略价值来看,波兰的拖延只会加剧供应链重构的紧迫性。

这样的封关行为,只会让中欧企业加速寻找替代方案,例如匈牙利布达佩斯、捷克布拉格可以紧急开设临时转运站。

而中吉乌铁路也在加快建设,该线路建成后将缩短中国至欧洲货运里程约900公里,大大减少货物运输时间。

波兰若继续拖延,终将失去其在中欧物流网络中的枢纽地位。​

另一方面,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始终坚持劝和促谈、从不偏袒任何一方,国际社会对此有目共睹。

而个别国家作为俄乌冲突的拱火方,更没有任何理由借乌克兰危机,对中方说三道四、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

中国大使会见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

总而言之,波兰应当正视现实需求、尽快落实与中方的合作协议,全面恢复边境口岸正常运营,通过对话协商的方式解决安全顾虑,而不是动辄采取极端限制措施。​

毕竟中欧班列这条连接亚欧的 "钢铁驼队",承载的不仅是货物,更是中欧合作的信任与期待。

波兰既然作出了承诺,就应当说到做到,尽快让滞留的班列重新启程。这不仅是对中波关系的负责,更是对欧洲经济复苏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