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改革的深入推进,宅基地确权工作已成为保障农民权益、盘活农村土地资源的重要举措。2025年,国家进一步优化宅基地确权政策,明确规定了哪些宅基地可以确权,哪些则无法登记。农民朋友们务必提前了解,避免因政策调整影响自身权益!
一、2025年宅基地确权政策要点。
根据最新政策,宅基地确权登记的核心目标是实现"房地一体"登记,即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统一登记,并颁发不动产权证书。
这一政策不仅明确了农民的财产权,也为后续的宅基地流转、抵押贷款、拆迁补偿等提供了法律依据。然而,并非所有宅基地都能顺利确权。2025年新规明确规定了5类宅基地无法确权,农民必须提前自查,避免因违规导致权益受损!
二、5类无法确权的宅基地!
①未经批准私自建造的宅基地
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建房必须符合村庄规划,并经过乡镇政府审批。
如果农民未办理合法审批手续,擅自占用耕地、林地或其他非建设用地建房,这类房屋将被认定为违建,无法确权登记。
比如,村里的老李在自家耕地上建房,未向村委会申请,最终被认定为违建,这样的房子不仅无法确权,甚至还可能面临拆除风险。
②占用耕地或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宅基地。
国家严格保护耕地和生态红线,任何在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区违规建造的房屋,均无法确权。即便已经建成多年,仍可能被认定为违法建筑,面临拆除或收回。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宅基地",并严禁违规占用耕地建房,农民务必遵守规定。
③城镇居民违规购买的宅基地。
农村宅基地仅限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使用,城镇居民私下购买农村房屋或宅基地的行为不受法律保护。即便签订了买卖合同,也无法办理确权登记。特别是在2025年自然资源部明确,严禁为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的住房办理确权发证。
④一户多宅且超标的宅基地。
我国实行"一户一宅"原则,即一个农村家庭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当然了,如果有多个宅基地,但是宅基地的总面积没有超标,这个也是允许的。
可如果因继承、分户等原因形成"一户多宅",超出部分可能无法确权,甚至需缴纳宅基地超占使用费。目前国内多个地区已经开始试行对宅基地超标的部分收取超占费用了。如果是这种情况,可通过分户(如子女成年后独立申请宅基地)或自愿退出多余宅基地的方式合规化。
⑤长期闲置或房屋倒塌的宅基地。
根据《宅基地管理办法》,宅基地闲置超过2年或房屋倒塌未重建的,村集体有权收回土地使用权。因此,对于这类宅基地无法确权,如果你老家有房子,多年没住人了,农民朋友们一定要及时修缮或使用,避免到时候倒塌了,然后宅基地被村里给收回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部分试点地区已开始清理长期闲置宅基地,农民应尽快确权或翻建房屋。
三、农民如何应对?
1、自查宅基地合规性:检查房屋是否经过审批,是否符合"一户一宅"规定,避免因历史遗留问题影响确权。
2、及时补办手续:若房屋未批先建,尽快向村委会和乡镇政府申请补办手续,争取合法化。
3、避免违规交易:城镇居民切勿购买农村宅基地,农民也不要私下出售,以免权益受损。
4、关注地方政策:各地对宅基地管理有不同细则,如云南已出台负面清单,严禁违规行为。
宅基地确权关乎农民的核心财产权益,2025年新规进一步明确了确权范围与限制条件。农民朋友们务必提前了解政策,确保自家宅基地合规,避免因政策调整影响未来权益。符合规定的,尽快完成登记;存在问题的,尽早整改,确保顺利拿到不动产权证!总之大家要记住:政策在变,权益不变,早做准备,方能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