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新闻网27日凌晨和环球时报4月28日早上10点的消息,俄军现在已经完全收复库尔斯克了。至此,乌克兰在俄罗斯身上扎的钉子已经被彻底拔掉,泽连斯基已经失去了所有谈判的资本。现在他只剩下嘴还在硬。

毕竟库尔斯克是泽连斯基最后的遮羞布,失去了这里就意味着乌军政治筹码消失,政府影响力消失,更糟糕的是士兵在绝望下很有可能会发生严重哗变。

可以说整场库尔斯克战役,乌军在战术上可圈可点,但是在战略上,我只能说很符合乌克兰的政治需求,但是除了政治需求之外,他们什么都没做到。

战役初期乌克兰军队的突袭行动展现出惊人的战术突然性。2024年8月,利用北约情报体系提供的实时战场态势感知,乌军精锐部队在72小时内突破俄军边境防线,成功控制包括苏贾在内的74个定居点。这场二战以来首次外国军队攻入俄罗斯本土的军事行动,不仅实现了在俄境内建立1200平方公里缓冲区的战略目标,更迫使俄军从乌东战线抽调三个机械化师回援,客观上缓解了顿巴斯地区的防御压力。

然而乌军的闪电攻势很快暴露出战略纵深不足的致命弱点,其依赖的苏贾-苏梅公路补给线在俄军持续空袭下逐渐瘫痪,为后续战局逆转埋下伏笔。

面对本土遭入侵的危机,俄军指挥部展现出战略耐性与战术创新的双重特质。在长达半年的僵持阶段,俄方并未急于收复失地,而是将库尔斯克转化为消耗乌军精锐的"钢铁磨盘"。通过构建三层无人机监控网络与远程火炮火力配系,俄军日均造成乌军300-500人伤亡,累计摧毁装备超过7700件,其中包含瑞典CV-90步兵战车等北约现役装备。

这种"围点打援"策略在2025年3月达到临界点,当美国暂停军援导致乌军电子战系统出现72小时瘫痪窗口期时,俄军突然发动代号"库尔斯克2.0"的总攻。战役高潮出现在3月9日夜间,800名俄军特战队通过废弃天然气管道渗透至乌军防线后方,配合FAB-3000滑翔炸弹对森林隐蔽部队的毁灭性打击,成功切割乌军防御体系。这种地下突袭与空中饱和打击相结合的"三维作战"模式,标志着传统机械化战争向智能化混合战争的转变。

俄军虽实现战役目标,但暴露的深层问题同样值得审视。战役初期边防部队的溃败,折射出俄本土防御体系存在长达200公里的监控盲区,其号称"世界第二"的军事强国形象遭受重创。为维持日均1200人的伤亡补充,俄军不得不启用本土卫戍部队,甚至引入1.2万名朝鲜工程兵承担排雷作业,这种兵力捉襟见肘的困境暴露出动员机制的结构性缺陷。

更严峻的是,当俄军主力聚焦库尔斯克时,乌军趁机在顿涅茨克方向推进12公里,重新控制红军村周边战略要地,只能说俄军挺能打的,但只能打一点点。

本次战役的涟漪已超越军事范畴向地缘政治领域扩散。俄方通过引入朝鲜部队验证"非西方联盟"的协作效能,这种试探性突破西方封锁的举措引发韩国强烈抗议,却为莫斯科开拓了新的外交博弈空间。而乌克兰虽失去谈判筹码,但获得欧盟承诺的F-16战机与"风暴阴影"导弹升级包,预示着未来冲突可能向高技术空天对抗升级。

库尔斯克虽然结束了,但是俄乌之间是否能结束,还得看接下来欧洲到底是否愿意全力支援乌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