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村老人生活的保障之一,城乡居民基础养老保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今年国家也直接官宣,农村老人的养老金也会跟着一起涨,那么农村养老金是否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涨呢?一起来分析讨论看看吧

高龄倾斜在职工养老保险中更为普遍

我们知道养老金调整的三步走中有一项就是高龄倾斜政策,也就是对高龄的城镇职工退休人员更多的额外补贴。以 2024 年山东省养老金调整方案为例,对于 2023 年 12 月 31 日前年满 70 周岁、75 周岁和 80 周岁的企业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分别额外增加 290 元、190 元和 360 元;而这样的倾斜政策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当中较为少见,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各地区的农村养老金调整:

基础养老金调整占主要部分,年龄因素基本无差异

在基础养老金的调整策略上,2025 年诸多地区都对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进行了上调。以黑龙江省为例,该省每人每月统一增加10 元。除此之外还有江苏省昆山市、常州市以及陕西省潼关县等地都对基础养老金进行了调整,但是同样都没有依据年龄进行区分。

这是因为基础养老金的涨幅受控于政府财政,标准由中央确定最低标准,各地政府可依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等实际情况,在最低标准之上适当提高。这实际上是为了保证每位居民都能够平等的享受养老金的涨幅,不会因为年龄鞥其他因素出现养老金有差异的情况。这一点有点像职工养老金当中的定额调整,只不过调整的标准和金额不同。

部分地区的高龄倾斜尝试

但是并非所有地区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部分地区为了体现对高龄老人的特殊关怀,在基础养老金方面给予高龄老人额外补贴。以上海为例,年满 70 周岁以上的城乡居民,每月基础养老金可额外增加 10 - 20 元。山东淄博的高新区对农村老人的基础养老金依据不同年龄段进行了细致划分,60 - 69 周岁、70 - 79 周岁、80 周岁以上分别对应不同的金额标准。

而城乡居民养老金高龄倾斜覆盖范围窄,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缴费低,财政支撑有限,难以全省或者全国范围内实施。二是群体庞大复杂,地区差异大,统一政策难精准适配。三是制度侧重基础公平保障,高龄倾斜并非居民基础养老金的保障重点,资源分配需要权衡各方利弊。

高龄的农村老人能收到什么补贴?

除了城乡居民养老金本身的调整,高龄补贴也是影响高龄居民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多数地区,都设有高龄补贴制度,通常从 70 岁或 80 岁开始发放,补贴标准因地区而异。例如,甘肃省为 80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80 - 89 周岁每人每月补贴不低于 25 元。高龄补贴虽然不属于城乡居民养老金的范畴,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龄老人的收入,使得他们的总体收入随着年龄增长有所提高。

而农村老人的养老金收入渠道单一,且上涨幅度有限也让不少网友为农村老人发声,不少网友认为,老一辈农民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农民交公粮、交提留,还要义务出工帮国家修路修桥挖河道。他们几乎是把地里一家人辛辛苦苦一年打下的粮食,大部分留给国家、集体,自己只留很少一部分。然而,他们如今的养老金却如此之少,与他们的贡献不成正比,没有得到同等对待和肯定。

因此很多人都希望能够在保障方面,国家可以对城乡居民养老金进行改革,加大对农村养老的保障建设,通过加大养老金投入,让更多的农村老人尤其是高龄农村老人能够实现老有所养的和谐新生活。

总体而言,农村养老金并不会因为年龄增长而出现明显的养老金增幅现象,不过目前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对居民养老保险政策进行改革,出现了对农村高龄老人的倾斜照顾政策,但是仅集中在少部分地区,这是一个好现象,这说明网友们的争议和发声已经开始带给农村老人一些生活上的改变了,也希望农村老人尤其是高龄农村老人能够在享受到更多的国家发展红利,实现老有所依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