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北京女子165万购得150平老房"的新闻引发热议,在普遍认知中"寸土寸金"的北京,这样的价格似乎令人难以置信。结合当前楼市现状与区域特征,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北京房产市场的深层逻辑。

一、地段决定价格:六环外的价值洼地

该房源位于房山区,属于北京六环外的非核心区域。与东四环朝阳公园周边动辄数千万的豪宅(如泛海世家)相比,六环外房产因远离产业聚集区、生活配套待完善,价格长期处于低位。当前北京房产市场呈现明显分化:

核心地段(四环内):优质学区、商业资源集中,单价普遍10万 /㎡

近郊(五至六环):地铁沿线次新房约4-6万/㎡

远郊(六环外):如房山、平谷等区域,部分老小区单价仅1-2万/㎡

二、供需关系逆转:抛售潮下的价格回归

近年来北京楼市受多重因素冲击:

经济环境影响:部分高杠杆投资者抛售房产回笼资金

人口流动:北漂离京潮加速远郊二手房供应增加

政策调控:"房住不炒"政策持续,投资属性弱化

以该房源所在的2006年小区为例,虽房龄近20年,但相比北京大量80-90年代"老破小"仍属次新。在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下,房主往往需降价10%-20%才能促成交易。

三、物业类型差异:刚需房的"性价比密码"

该房源可能属于回迁房/安置房,这类房产具有显著特征:

低持有成本:物业费约1-2元/㎡·月(高端小区可达8-15元)

配套精简:无豪华会所、24小时管家等服务

居住属性纯粹:适合对学区、商圈无强需求的家庭

以事主为例,165万全款购房后,省下的月供可用于提升生活品质,契合当下年轻人"重体验轻资产"的消费观。而150㎡的实用面积,相较于市区同价位60-70㎡蜗居,显著提升了居住舒适度。

四、楼市新常态:自住与投资的价值分野

该案例印证了北京楼市的转型趋势:

自住刚需:六环外低总价大户型成性价比之选

资产配置:核心地段豪宅仍具保值能力(如泛海国际近期成交价稳定)

区域发展:地铁房山线延长规划、良乡大学城建设等利好或带来长期价值

结语

"165万买150平"看似"白菜价",实则是北京楼市分化加剧的缩影。对于普通购房者而言,在房价回归理性的当下,放弃对"地段溢价"的执念,选择与自身需求匹配的住房,或许正是实现"住有所居"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