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台宣布我国部分地区将遭遇极端大风天气,最大阵风可达12至13级。这种风力非同寻常,12级风足以让海浪汹涌,陆地上罕见;13级风则能轻易吹倒直径30厘米的树木,掀翻广告牌和简易建筑,其破坏力惊人。
此次大风的影响范围广泛,华北、黄淮等地均受波及。北京发布了近10年来首个全市大风橙色预警,预计西部和北部山区阵风将达到13级以上,平原地区阵风也有9至11级。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的部分区域风力也高达12至13级。想象一下,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这场大风中摇摇欲坠。
据悉,这次极端大风的形成是冷暖空气剧烈对峙、高空动量下传以及地形和城市放大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冷空气南下前,华北地区异常升温,北京4月10日气温达到28℃,比常年高出8至10℃。冷暖空气碰撞时产生的强风,加上高空西风急流的助力,以及太行山、燕山山谷和城市高楼形成的天然风道,使得风力更为强劲。
面对如此强烈的风,大家纷纷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北京市教委要求学校调整放学时间,确保学生安全;首都机场全力排查跑道异物隐患,确保飞机起降安全;保险业也提前准备"应赔尽赔"预案,为可能受灾的人们提供保障。然而,我也思考起来,随着城市高楼的增多,"狭管效应"日益明显,未来面对此类极端天气,我们是否应该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探讨如何降低其带来的危害。
对我们普通人而言,在这种极端大风天气中,务必做好防范措施。提前收好阳台花盆,避免骑车;遇到10级以上大风时立即关闭门窗,撤离危险区域。开车时远离桥梁、隧道,寻找安全停车地点。若在外,切勿在大树、围墙、高空作业区下方逗留,尽快前往商场、地铁站等安全场所避难。
愿这场极端大风早日过去,大家都能安然无恙。同时,期待未来我们能更完善的应对机制,减少此类极端天气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