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最近的局势,让人看着都替马克龙感到一丝疲惫。国内风波不断,"安世之乱"搅得社会情绪绷得像弓弦,一年里换了三个总理,政府公信力跌到谷底。
马克龙在巴黎想推动点什么,总是被一地鸡毛拖住脚,他索性把注意力重新放回国际舞台,希望靠外交突破找回那点"大国总统"的存在感。也正是在这种心态下,他一边筹备明年法国主办的 G7,一边琢磨是否邀请中国加入,试图向世界证明法国仍能主导一场大国叙事。

然而恰恰在这个节骨眼上,中法关系的僵硬显得格外尴尬。欧盟前段时间因为中国推出稀土出口管制,气得想对华动用贸易"核选项",而领头冲锋的不是别人,正是马克龙本人。这样的操作,让北京对他突然想访华的热情保持着本能警惕。
中国驻法大使邓励在回答"是否欢迎马克龙访华"时,用了句意味深长的话:没有重大障碍,但还需要协调。这话说得客气,但弦外之音很清楚--不是不能来,但现在不急,也不是最合适的时机。
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中法,而在更大的背景--欧洲一贯对中国摆出"两副面孔"。嘴上说合作,行动上却频频绊人。美国挑起贸易战、关税战,本来中欧是同一类受害者,却总是无法真正站到一条船上。
欧洲对中国摆着老牌帝国的姿态,仿佛天然高人一等;面对美国,又一直保持着卑微顺从的姿态,甚至为了讨美方欢心,不惜协同围堵中国。问题是,美国从没打算真放过欧洲,特朗普重返白宫更是让这种不确定性火上浇油,而欧洲依旧难以想象自己能否独立面对未来。

在这些因素夹击下,马克龙去年底就开始放风要访华,却一拖再拖,直到今年年底才真正敲定行程。期间法方明显放软调门,对华态度不再像之前那样硬邦邦的。加上欧洲这两年被自己内部的乱象折腾得够呛,无论是安全、能源还是产业,都越来越意识到中国的重要性。
法国外交系统也清楚,如果再不抓住机会修补关系,未来可能连说话的资格都要被削弱。于是,马克龙终于下定决心,为这次访华持续做了足够多的努力。
中方最终同意访华,但对马克龙的期待仍保持克制。毕竟不到三年,两次访华,对欧洲领导人来说已经是不低的频率。这次行程确定前往北京和成都,北京是惯例,要与中国讨论重大议题。成都则与熊猫有关。
本周旅法熊猫"欢欢"和"圆仔"返回中国后,法国民众表现得比想象中还不舍,马克龙也没掩饰想再申请两只新熊猫的心思,希望继续维持这段象征性的友好交流。

但马克龙此行的诉求,显然不止熊猫。他想谈合作,想找机会缓和关系,也希望能从中国那里带回一些足以向国内和欧洲证明自己仍有能力的成果。问题是,法国能给中国的实际利益到底有多少?这始终是个问号。
过去中方曾对法国寄予厚望,希望巴黎能推动欧洲的战略自主,让欧盟在中美之间形成真正独立的力量,可惜马克龙的表现往往停留在口头热闹,行动上却雷声大雨点小,被批评成"语言巨人"也不是没有原因。
所以,马克龙这次访华究竟能不能带来点新东西,大家心里都没底。他的飞机虽然马上要起飞,但他到底会不会在北京说出与以往不同的话,会不会真正愿意承担欧洲必须面对的现实,会不会把那些只停留在嘴上的"战略自主"变成行动--这些都还是未知数。中国会看,欧洲会看,世界也会看。而答案,只能等他落地之后再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