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文化,我都是为了她好,我不知道这样她会死啊,我不是故意的"

在法庭上声泪俱下,想要为自己开脱罪行的向和平说道。

只是因为9岁的女儿成绩下降,只考了80分,向和平便将女儿绑在床上六天,不给吃喝,最终将女儿活活饿死,甚至在死之后,她的女儿都不肯闭上双眼。

那么,她为什么能如此狠心呢?这其中又有什么所不为人知的隐情呢?

文本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文章, 部分细节存在艺术加工请注意甄别

不幸的人生

向和平是贵州省六盘水市的一个普通妇女,没受过什么教育,年轻时便辍学外出打工,因为家境窘迫,她早早背负起家庭经济的重担,过着不算轻松的生活。

她经历过两次失败的婚姻,她的第一段婚姻没有孩子,两人的生活逐渐出现了裂痕,最终以离婚收场。

离婚后的她并没有找到人生的出口,很快便进入了第二段婚姻,第二任丈夫是通过媒人介绍认识的,起初两人生活平淡却也幸福,可时间一长,向和平的肚子依然没有动静,这可把她给急坏了。

为了祈求一个孩子,她频繁地去庙里烧香拜佛,希望佛祖能赐给她一个孩子,谁成想,不久之后,她真的如愿怀孕,生下了女儿丹丹。

然而,女儿的降生并未为她的生活带来期待中的稳定与幸福,丹丹出生后不久,她的丈夫便因为外出务工离开了家,从此与母女俩相聚的机会少之又少。

五年间,向和平独自承担起抚养女儿的责任,在娘家过着贫困而艰难的日子,她既是母亲,又得扮演父亲的角色,辛苦操持着母女俩的生活。

在这段时间里,生活的重担让她筋疲力尽,甚至没有心力为自己再找一份正式的工作,只能靠零工维持生计。

然而,命运并未眷顾向和平,丈夫五年后回家,本以为终于可以好好的过日子,却没想到,她先等来的是丈夫的离婚协议书。

两段婚姻的失败给了她巨大的打击,尤其是第二段婚姻的破裂,让她倍感无助和自卑,她觉得自己学历不高,是婚姻破裂的根本原因。

在这之后,向和平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女儿身上,她对女儿的期望极高,希望丹丹能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将来有所成就。

她尽管生活贫困,但依然尽可能地为女儿创造学习条件,为此,她甚至相信封建迷信,比如给丹丹梳大辫子,或是给她找干爹,希望能够让女儿变得更听话、更懂事。

畸形的母爱

丹丹小时候是向和平最大的骄傲和希望,作为单亲母亲,向和平尽管生活艰难,仍然尽全力为女儿创造最好的学习条件。

丹丹也不负期望,在小学一、二年级时,她的学习成绩非常优异,老师经常表扬她,向和平为此感到无比欣慰。

每次女儿拿回来的优秀成绩单,似乎都让她看到了生活中的一丝光亮,她坚信,女儿将来一定能通过学习改变命运。

然而,到了三年级,丹丹的表现突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原本活泼开朗的她,渐渐变得沉默寡言,开始不愿与同学交流。

老师也反映,她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完成得越来越差,曾经引以为傲的成绩,也从班级前列迅速下滑。

尤其让向和平无法接受的是,丹丹甚至开始逃课,这让向和平感到非常生气!

丹丹的老师曾向她反映,丹丹在三年级时有过两次逃课的情况,回到学校后,她也变得不再认真完成作业。

下课后,其他同学在教室外嬉戏玩耍,而丹丹却独自坐在教室里,既不参与,也不与其他孩子交谈,这使得其他同学渐渐疏远她,而她自己也变得越来越封闭。

丹丹的老师觉得孩子突然间变得"叛逆"可能是因为出现了心理问题,因为他们的家庭情况实在是算不上好,甚至可以用糟糕来形容。

为了支付女儿的学费,向和平不得不做清洁工,工资微薄的她还经常从街头捡拾废品,积攒起来变卖补贴家用。

家里的拮据环境让丹丹在学校里逐渐感到自卑,尤其是同学们偶尔的嘲笑和异样的目光,让她更加敏感,在她心中,单亲家庭的特殊身份似乎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着她的生活。

此外,父亲的长期缺席也对丹丹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她年幼时便与父亲分离,对家庭的完整感知有所缺失。

她逐渐意识到父亲的离开是永久的,这让她感到失落和无助,甚至产生了"妈妈也没办法让我继续读书"的想法。

父亲的缺席与生活的窘迫让她的心理负担日益加重,进而导致她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但向和平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对于老师的提醒她也没有听到心里去,因此在面对女儿成绩下滑时,她开始变得焦虑不安。

尤其是在看到女儿考"仅有"80分的成绩,她内心的失望无处宣泄,忍不住对女儿大声斥责,希望能用这种严厉的方式来"唤醒"自己的女儿。

然而,这样的教育方式并未收到预期效果,反而让丹丹更加沉默寡言,远离了她曾经引以为乐的校园生活。

"我这么做都是为了她好"

成绩的下滑,让丹丹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低,厌学和逃课的行为也越来越多,面对女儿的逃学行为,向和平不是打就是骂。

但丹丹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听话,无论她怎么说,她始终保持沉默,只是低着头不发一言。

向和平渐渐失去了耐心,变得越来越气愤,她坚信,女儿只是在"叛逆",只要自己再严格一些,就一定能让女儿"清醒"过来。

为了让丹丹回心转意,向和平尝试了五花八门的方法,她不仅不断责骂女儿,还时常采取一些小惩罚,如没收零花钱或禁止看电视。

每当丹丹成绩不理想时,向和平便会愤怒地揪住女儿,毫不留情地数落、贬低。

2014年4月3日,丹丹再次拒绝上学,面对女儿的抵抗,向和平感到束手无策。

为了不让丹丹外出乱跑,她把女儿锁在家中后就匆匆赶去上班,然而,下班回家时,她惊讶地发现,丹丹竟从窗户翻出,独自逃走了。

次日一早,担心再次失控的向和平采取了更极端的措施--用尼龙绳将女儿捆绑在床上,决定通过饥饿惩罚女儿,让她"长长记性"。

她觉得,饿上几顿就能让丹丹屈服,然而,这一绑就是六天,向和平将这一做法视为"逼迫"女儿回归正轨的无奈之举,在她看来,这种严厉的手段也许能够唤醒女儿的"求生欲"。

然而,丹丹被捆绑的那一刻,感受到的不是母亲的"严厉爱",而是深深的绝望与被束缚的痛苦。

被活活饿死的女儿

最初几天,丹丹虽然被捆住,但没有任何反抗,整个人似乎放弃了挣扎,默默承受着母亲的"惩罚"。

向和平忙于自己的工作,没有给丹丹提供任何食物或水,也没有询问她的需求,她相信,只有通过这种严厉的方式,才能让女儿重回正轨。

到了第三天,丹丹的身体开始出现严重的脱水现象,屋内没有水可喝,饥渴难耐的她在极度的绝望中打翻了家中的洗衣液,喝下了一点。

回家后的向和平发现地上洒满了洗衣液,她愤怒地质问丹丹,得知女儿喝了洗衣液后,依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关心。

相反,她认为丹丹依旧在"捣乱",于是再次加固了捆绑,找了一根更短的绳子把女儿绑得更紧。

接下来的几天里,丹丹没有再发出任何声音,她依旧不求饶,也没有向母亲索要食物或水,整个人逐渐陷入虚弱和沉默中。

母女之间的僵局愈发深刻,向和平依然认为这种惩罚会让丹丹服软,但她没有意识到,丹丹的身体已经无法再承受这样的折磨。

4月9日是丹丹被捆绑的第六天,这天,向和平下班回家后,发现丹丹整个人瘫软在床上,神情呆滞。

她意识到事情不对,赶紧解开了捆绑,抱起女儿放到床上,并赶紧烧水煮饭,准备喂给她吃,但却发现已经喂不进去了。

意识到女儿或许已经遭遇不幸后,向和平叫来了自己的弟弟,并报了警。

当警方赶到现场时,丹丹已经停止了呼吸,她的身体由于长期捆绑和饥饿变得消瘦如柴,肋骨清晰可见。

司法鉴定报告显示,丹丹因长期饥饿、脱水和营养不良导致呼吸循环衰竭,最终死亡。

丹丹的舅舅听到这个消息后,差点都没站稳,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妹妹竟然将自己的外甥女给活活饿死了。

由于向和平被警方带走,只能由他来去送丹丹火化,到火葬场时,他的舅舅还心痛的说,孩子到死都不肯闭眼,我用手抹了眼睛都没闭上,不知道孩子是受了多大的折磨。

"我没有文化,我不知道这样她会死"

但就算丹丹死了,向和平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爹错误,在向警方供述时,向和平还声泪俱下地表示她非常爱自己的女儿,她不是故意伤害她的。

她反复解释,自己采取捆绑和饿罚的手段只是希望她能够集中精力好好学习,重新振作起来,将来考个好大学,不用想自己一样。

她说是因为自己没上过什么学,不知道这么多天不吃不喝会让女儿饿死,她不是有意的。

但这也只是她的一面之词,案件进入法律程序后,法院对向和平的行为进行了详细审查。

一审法院认为,向和平对女儿长时间的捆绑和剥夺食物,已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

法院判定向和平的行为虽然不是直接动手杀害女儿,但她明知捆绑和剥夺食物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依然持续这样做,最终导致丹丹死亡。

因此,法院判处她十年有期徒刑,并剥夺政治权利一年。

然而,向和平对这一判决不服,她提出上诉,声称自己并非恶意杀害女儿,只是希望通过这种严厉的方式来帮助女儿恢复学习状态。

她在上诉中提供了新的证据,试图证明自己曾在捆绑期间给丹丹提供过食物和水,并在女儿状态恶化时解开了部分捆绑。

然而,二审法院经过审查后认为,这些新证据不足以证明向和平的行为是出于过失,且不构成改变案件定性的理由。

二审法院最终作出终审裁决,维持一审的判决,法院指出,向和平在长达130个小时的时间里,剥夺了女儿的基本生存需求,拒绝为她提供必要的食物和水,导致丹丹因长期饥饿、脱水和营养不良最终死亡。

这一系列行为符合间接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因此原判正确,依法维持。

尽管向和平在法庭上不断强调自己是出于对女儿的"爱",但最终,她的极端方式不仅没有挽救女儿,反而夺去了丹丹的生命。

结语

她的爱变成了压力,而她的方式却失去了温度,她以为严厉可以让女儿回到正轨,但最终伤害了自己最爱的人。

丹丹承受了太多,母女间的隔阂和误解无法弥补,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这样的教训提醒我们,爱需要理解和耐心,而不是控制和逼迫,真正的关心应该给孩子带来温暖和安全,而不是恐惧和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