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后一伏,把人热哭",意思很好理解,立秋之后,还有末伏,末伏的温度也不低,能把人"热哭"。
当然,这里的"热哭"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主要是为了表达炎热程度。
今天就是今年末伏了,有朋友可能会问,今年末伏到了,还能热多久?本篇内容,小帮手就详细和大家说说这件事。
三伏天由初伏、中伏和末伏组成。初伏和末伏的时长固定,都为10天,中伏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
今年的三伏天从7月20日开始,到8月18日结束,共计30天,属于"短三伏"。其中,末伏从8月9日开启,一直持续到8月18日。
虽然今年的三伏天整体不是很长,但是不少地区的朋友,已经感受到了初伏和中伏的炎热,而末伏的炎热程度同样不容小觑。
立秋不等于凉爽
今年属于"秋包伏",立秋节气已过,末伏包含在立秋内,有人可能认为,末伏都在立秋之后了,天气不会很热了。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立秋作为秋季的第一个节气,并非意味着炎热天气会立即消散。
如果从气候学的角度来说,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进入秋天。
今年8月7日立秋,8月9日进入末伏,8月19日才出伏。在这期间,高温天气仍会占据主导地位。
尤其是今年多地气候变化较大,"秋老虎"出现的几率大增,所以,单从节气的先后顺序来看,今年进入末伏后,天气还是会持续炎热。
处暑节气会迎来转折吗?
处暑是立秋后的下一个节气,处暑,即为"出暑",意味着炎热的暑气即将褪去。
但是,实际上,从往年的气候来看,除了特别靠北的一些地区外,全国大多数地区还是很炎热。
今年的处暑在8月23日,与8月19日的出伏时间较为接近。当处暑节气来临后,北方的冷空气势力开始增强,逐渐南下,和三伏天高温相比,会有点凉快,但是还无法达到凉爽的程度。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发布预测,2025年7月至9月期间,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可能性为60%;8月至11月期间,这一可能性达70%。
拉尼娜现象对于我国的影响,通常表现为"冷冬"。一般情况下,拉尼娜现象出现得越早,一定程度上,我国暑热天气消退越快。
从整体趋势来预测一下,可能在8月底9月初,多地的炎热天气有望得到缓解。
不同地区炎热时间也有差异
进入末伏之后,按照南北划分,北方地区会率先变得凉快,南方地区会延迟一段时间。
从往年经验来说,北方地区(东北、华北等地),进入末伏之后,昼夜温差开始逐渐拉大。白天气温较高,但在早晚的时候,已经能感受到丝丝凉意了。
一般情况下,到了8月底9月初,这些地区会逐渐变得凉爽起来,早晚需要增添衣物。
而长江流域的城市,在末伏过后,仍有可能受到"秋老虎"的影响。
一班情况下,长江流域的炎热天气可能会延续至9月中旬。在这段时间里,白天的气温依然较高,35度以上的天气也常见,等到每一次降雨过后,气温也会有所下降,毕竟"一场秋雨一场寒"。
至于华南地区,在末伏之后,炎热天气持续的时间相对较长,高温可能会持续到10月份。
当然,这里要排除台风的影响,如果9月份遇到了台风,凉爽天气可能会提前到来。
综合上述内容,末伏到来之后,仍会持续一段的炎热时间,预计大部分地区可能会持续到8月底9月初,不同地区会有所差异。
今天就是末伏了,我们这里白天还是38度以上的高温,你们那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