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句古话:"福荫后代",说的就是前人的福泽庇佑后人,为后人增添了光彩。但与此同时,既然有福泽后代的同时,必然还有相反的一句话,那就是祸延子孙。
前人造下的冤孽却要后人来买单,这虽然有不公之处,但是却并不会有任何人来为这些被祸及的人。我们常常会把这么两句话放在一起来说,第一句话是子承父业,也就是儿子继承父亲的家业和技艺。
这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没错,可是后半句话我们也常常说出口,那就是父债子偿。身为后辈,在享受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待遇的时候,也必须要承担前人所造的孽,这同样是天经地义的事。
秦桧祸及后人
秦桧的大名我们都知道,毕竟他开创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就凭这三个字就足以令他青史留名。只不过,这个名字可能不是什么好名声就是,因为他是陷害岳飞的罪魁祸首。
秦桧的所作所为天怒人怨,恨不得人人得而诛之,尽管他也不愿意将事情闹到如此地步,但是无奈木已成舟,所犯下的罪行已经是无可挽回。
后来秦桧一死了之,再也不用忍受被百姓戳脊梁骨的痛苦,但他的后人却没有那么幸运了。作为秦桧的后人,可以说是受尽了白眼,也包括了我们今天的主人公。
秦桧虽死,但是不代表秦桧的家族绵延就此断绝,他本人的铜像和他的老婆,一起跪倒在岳飞墓前忏悔着,秦家的后人也在为有这么一个祖先而发愁。
可以说,秦桧的后人无奈地蜷缩在社会的阴影中,不敢在人前透露出自己是秦家的后人,一旦透露出了这一点,只怕是会受到异样的眼光。
更甚至,秦家的后人在选择博取功名的时候,都会选择改头换面,连姓氏都变掉。因为秦的姓氏很容易就会暴露出,他们秦桧后人的身份,历朝历代对于秦家后人,官场都是极度不友好的。
哪怕你成功成为了官场中的一员,但要是被发现秦桧后人的身份,也会立刻遭到孤立。更有甚者,考官在听说秦桧后人参考之后会选择直接将人轰出去。
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秦大士也是如此,他的功名之路可以说是坎坷无比,秦桧后人的身份令他在人前极难抬头,常常要莫名遭受百姓的白眼和唾弃,就连赶考都会被考官刁难。
秦大士的仕途之路
天可怜见,秦大士虽然是秦桧后人,却并不像他的先祖一样的道德败坏,反而是个刚正不阿,一心为国的好青年。不过,尽管他有才有德,但也不敢在外面公然表露自己是秦桧后人这件事。
因为实在是太多的前车之鉴,令他不得不防,好在他也生在一个不错的时代--乾隆年间。我们都知道,作为君王,乾隆继承了父皇雍正留给他的数千万两白银,靠着父皇的遗产他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盛世。
乾隆对于人才也算得上是求贤若渴,因此,对于在民间早有一定名望的秦大士非常感兴趣,一直想要考考他究竟是不是真的有真才实学。
科举考试后便是殿试,就在此时,心怀叵测之徒进谗说道:"此人乃是秦桧后人!"原本,想要落井下石的奸佞并没有得逞,乾隆何许人也?跟他玩心眼实在是太小儿科了。
他压根就不在意这个,乾隆连自己的十四叔八叔等人都能放过,还会怕一个已经死了近千年的秦桧么?于是乎,秦大士在一路考取了秀才举人,终究来到了京城的殿试考场上。
妙语连珠的朝堂对决
有幸来到殿试考场上,秦大士的心里既有感动也有坎坷,感动的是他也能像这些普通学子一样博取功名,坎坷的是自己毕竟是秦桧后人,当着君王的面总不能说假话。
万一要是暴露了这个身份,应该怎么收场等等问题,令他十分纠结。乾隆何许人也,就秦大士心里那点小九九早就被他看穿了,只不过出于取乐的想法,乾隆决定不去揭穿。
但是眼下,太后也在自己身边,并且太后正值大寿时节,不如借着这个机会给太后找点乐子。于是,一个恶作剧一般的想法,就出现在了乾隆的脑海中,他要刁难刁难这帮考生。
就这样,十分纠结的秦大士就成为了第一个受害者,在片刻间,乾隆已经想好了要怎么样捉弄一下秦大士了。在考验秦大士的时候,乾隆故作姿态、厉声呵斥:"秦桧的后代也敢上殿殿试?你到底是不是秦桧后代?!
俗话说得好,是福不是祸,是祸终究是躲不过,秦大士最怕的事情到底还是发生在了自己身上。如果问这个问题的是别人也就算了,可偏偏是天子,要是不好好想想怎么回话只怕是要掉脑袋。
生死关头,一个巧妙的答案出现在了秦大士的脑海中,只见他在听完乾隆的问题之后,恭恭敬敬的行礼回话到:"一朝天子一朝臣"听到这么一个答案后,乾隆不觉有点意思。
这回答似乎有点刻意回避的意思,但却也向乾隆说了实话,更是表明了自己的忠心,一定会忠于乾隆,但却也维护了祖先的颜面,总不能为了自己的仕途就抹黑先祖吧。
乾隆听完之后,捉弄人的愿望看起来还是要落空,但也收获了一个人才,倒也不错。乾隆不觉心情舒畅,放声大笑起来,就连太后也满足的点着头,不住的赞赏着眼前这个机智的年轻人。
见太后心满意足,乾隆笑得更欢喜了,当即就下令不用再比试了,秦大士就是本次殿试的状元。
可以说,妙语连珠为秦大士赢得了一场殿试的头名,当真是令人感慨,可见有时候说话说得巧远比做事做得多要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