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王一】特朗普政府似乎除了想用关税来"讹诈"中国外,还在试图借关税谈判迫使其他国家孤立中国,但他显然错判了当前的国际贸易形势。
美国《华尔街日报》15日报道称,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政府正在向前来谈判的国家施压,要求他们采取措施在经济上孤立中国,以此换取美国降低贸易和关税壁垒。
该报称,这些措施可能包括,禁止中国货物经由这些国家运输、阻止中国企业在其领土设立工厂以规避美国关税、不购买中国的工业品等等,但具体要求可能会依据每个国家与中国的经济互动程度而有所区别。特朗普政府认为,这样做可以减少中国在谈判桌上的筹码。
知情人士称,美国官员在与一些国家的早期谈判中提出了这一想法。特朗普本人15日也暗示了这一战略,他在美国福克斯新闻网的西班牙语节目中称,他们正在考虑让各国在美国和中国之间做出选择。
《华尔街日报》称,这一战略的幕后策划者之一是近期非常活跃的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知情人士称,贝森特4月6日在海湖庄园的一次会议上向特朗普提出了这个想法,宣称通过向贸易伙伴施压,美国可以阻止中国企业规避美国的关税政策、出口管制等种种经济限制。
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在白宫回答记者提问。 视频截图
报道称,贝森特的提议包括用关税切断美国和中国经济的联系,甚至可能将中国股票从美国交易所摘牌,他此前在接受福克斯新闻网采访时没有排除将这一可能性。
但《华尔街日报》指出,当前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尚不明确,一边是贝森特称美中之间有谈判空间,另一边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15日则宣读了一份特朗普的最新声明,暗示美国不会很快与中国达成协议。
在特朗普2日宣布对贸易伙伴广泛加征"对等关税"后,一些焦虑的国家表示愿与美国谈判达成协议。这些国家的妥协让特朗普感到满意,他9日宣布对大多数国家暂停90天征收关税。此后,贝森特就一直主导着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税谈判。
报道指出,贝森特2月底曾称赞墨西哥对中国征收关税的提议是一个"友好的姿态",但当时他的想法没有在美国政府内部得到太多支持。随着他在"对等关税"谈判中参与的深入,贝森特列出了一些可能很快就会与美国达成协议的国家的名单--日本、英国、澳大利亚、韩国和印度。
目前尚不清楚特朗普政府所谓的"孤立中国经济"战略已进行到了哪一步。美国"政客"新闻网11日援引白宫消息人士的说法称,目前特朗普政府只与越南、印度、韩国和日本,即少数几个有助于美国"在地缘战略上牵制中国"的亚洲国家,进行了认真的谈判。其他大多数国家,只能被动等待美国的回应。
知情人士对《华尔街日报》透露,关税谈判尚处于早期阶段,美国还没有向一些国家提出与中国相关的要求,但许多人预计,特朗普政府迟早会这样做。
特朗普政府以为施压可以换来"朋友",但实际上,这只会将其他国家推远。
拿贝森特名单中的日本和韩国来说,在特朗普宣布"对等关税"前,两国就已与中国举行了会谈。中日韩经贸部长在会面后表示,三国要通过合作和对多边贸易机制的维护,以确定性来对冲美国加征"对等关税"等行径给全球贸易带来的不确定性。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理事长石黑宪彦表示,日本大公司在中国有很多商业利益,因此日本别无选择,只有继续与中国做生意。
就连对华态度一向强硬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在2月表示,她认为中欧"可以达成协议","甚至可以扩大双方贸易和投资关系"。
在特朗普宣布全面关税后,又有一批国家与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密集沟通。4月8日,王文涛与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举行视频会谈,后一天接着与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贸工部长扎夫鲁视频通话,10日又与二十国集团轮值主席国、南非贸工部长帕克斯·陶以及沙特商务大臣卡斯比通话……
据@玉渊谭天 了解,这些沟通中都谈及了如何应对美国"对等关税"。接下来,中方还会同更多国家一道,就应对美国加征"对等"关税进行沟通,加强合作。
前拜登政府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国际经济团队负责人彼得·哈雷尔(Peter Harrell)15日在乔治城大学的一个讨论中指出,中国将特朗普的"对等关税"视为一个机遇。
在特朗普对东南亚国家加征巨额关税的背景下,东盟与中日韩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AMRO)15日表示,中国对东南亚日益紧密的贸易和投资将有助于填补美国市场准入限制留下的空白。
AMRO数据显示,东盟国家、中国、日本和韩国均已在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其对美出口额占比已从2000年的24%降至目前的不到15%,而这些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同期却增长了两倍。
该组织首席经济学家许和意(Hoe Ee Khor)分析指出,中国可以通过投资新兴产业,在必要时帮助这些国家继续摆脱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在经济多元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香港《南华早报》15日分析称,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近期到访中国、中国即将于7月主持与欧盟领导人的会晤,这些事件都表明,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经济体都深知加强合作的益处。如果双方的合作顺利推进,贸易战对中国来说或许并非全是坏事,看似危机的局面也可能转化为地缘政治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