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总有那么一些"预言家",张口就来判人死刑。前阵子刷到丁太升一段旧评:"汪苏泷因为《年轮》版权这事儿业内口碑烂了,以后没人敢找他写歌。"
这话一出,我第一反应不是愤怒也不是赞同--我只是忍不住笑了。
不是笑丁太升太苛刻,是笑他或许真的高估了所谓"华语乐坛的行业规则"。
这圈子真没那么多非黑即白。今天你踩进舆论漩涡人人喊打,明天手握爆款单曲照样被资本追着跑。
而汪苏泷?他不仅不会凉,恐怕还要越来越火。
-----
先从作品说话。
你可以不喜欢他的风格、不吃他的人设、甚至不认同他处理版权争议的方式--但你无法否认一件事:
汪苏泷写的歌就是能火。
从早期网络神曲时期的《有点甜》《万有引力》,到后来影视OST专业户的《年轮》《耿》,再到近两年在综艺和短视频平台频繁出圈的《告别前要跳舞》《眼泪落下之前》……
他不是一个靠人设存活的偶像型歌手。他是一个有持续产出能力的创作者。
而听众从来现实--你歌好听我就听;你持续输出好歌?那我就要开始关注你这个人了。
这和那些靠一首神曲吃遍天却再无声响的"网络歌手"不一样。汪苏泷属于另一种存在:他既拥有 hit song 制造能力,又在不断破圈树立"人格魅力"。
-----
这就不得不提他这些年极其聪明的路线选择:深耕综艺。
从《我是唱作人》到《奔跑吧》再到《五十公里桃花坞》,他不只上音综--他是把所有能刷脸的国民级综艺上了个遍。
而且他不是去当背景板的。
《奔跑吧》里那一句"你直接告诉她得了",至今还是B站剪刀手们最爱用的名场面素材;他在《桃花坞》里自然又不做作的综艺感更是圈粉无数。
这种曝光不是盲目刷脸--是通过内容让大众认识他、记住他、最终喜欢上他。
国民度这东西很玄学。它不是数据能堆出来的播放量或热搜位。它是一种"我爸妈都认得他"的渗透力。
当汪苏泷能够在综艺里自然地接梗造梗、丝毫不显生硬的时候--他就已经赢了大多数只会唱歌的创作人。
-----
再来说华语乐坛的现实。
丁太升或许活在"理想音乐世界"里,但真实的市场告诉我们:大众就是爱听抒情歌。
从千禧年到现在,"流行抒情"始终是华语主流审美中最稳的一支。而且这两年随着短视频bgm的盛行,"抒情+DJ"、"情歌+节奏化改编"越来越吃香。
你可以说这很"土",但不能否认它很"火"。
而汪苏泷--恰巧就是写这种调调的高手。
有多少人嘴上说着"华语乐坛要完",私下歌单里却排满了琅琅上口、情绪饱满的抒情流行曲?
没有歌手不想拥有一首爆款歌。哪怕这首歌是别人写的--只要它够红、能带火自己,谁写的根本不重要。
所以你说"业内没人敢找他写歌"?别搞笑了。
行业现实是:只要你还能写出叫座的作品、只要你仍有热度与话题--就永远会有歌手和资本找上门。
《年轮》版权纠纷或许一度让他陷入争议。但要因此断言他"业界口碑全毁"?真的太天真。
这圈子擅长遗忘,也更擅长为"能赚钱的人"开门。
-----
《年轮》事件本质上是一次业权契约的不清晰。它不是人品崩坏、不是抄袭实锤、更不是触及底线的问题。
它更像一堂课--教所有音乐人:合同要签明白、权责要写清楚。
而对汪苏泷来说--他交过学费了;他也在继续写歌、继续出圈、继续被更多人喜爱。
所以与其听人唱衰,不如睁眼看看现实:
一个既有创作才华、又有国民认知度、还持续活跃在一线的音乐人--他怎么可能轻易糊掉?
华语乐坛从来没那么高尚;
但它也从不拒绝真能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