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阅兵刚结束,东京就召开了记者会。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面对媒体,说了三点:日本一直密切关注中国举行的阅兵,不过对于阅兵的意图不便评论;日本基于不再重蹈战争覆辙的决心,战后一直坚持走和平国家之路;日中双方已经确认要推进战略互惠关系,致力于构建建设性、稳定的中日关系。话虽然不多,但意思很明确--先把"和平"放在前面,姿态放软。
这次阅兵的画面大家都看到了,中国在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个日子,集中展示了一个完整的能力体系。四型高超音速反舰导弹一起亮相,目标和用途不言而喻;核导弹方队把海、陆、空的力量都展示了出来;歼 -20系列和歼 -35A也出现了,无人装备和电子对抗方面也有展示。看点不在于某一个型号,而在于"成套"。外界最关心的是,中国能不能把海空天、电磁这些环节连接起来,这次阅兵给出了清楚的答案。
日本之前的一些动向,大家也都熟悉。国防白皮书把中国定义为"二战以来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军费占比从GDP的1%提高到了2%,武器出口限制也一轮一轮地放松,和盟友、伙伴一起搞装备合作,F -35B到位了,准航母也朝着"能起降固定翼飞机"的方向发展。12式导弹进行了增程,从原来的防御性射程延长到了大约上千公里。还和美国、印度、菲律宾、澳大利亚、德国等在军事或防务合作上加大了力度。这些动作表明,日本想把"专守防卫"的框框再往外扩一扩。
日本要做这些布局,就会面临两个压力,一个是安全层面的现实压力。中国展示的反舰、反介入能力,让远海、近海的"窗口时间"变短了,海空拦截的难度也变大了。日本要是想把自己的打击链条拉长,就得承担更高的风险。另一个是经贸层面的现实约束。中日贸易规模很大,日本企业普遍反对"脱钩"。供应链和市场都在一起,真要把关系搞僵,企业首先就会有意见。这两点加起来,让日本在对外表态时不敢把话说得太硬,所以就有了"密切关注,但不评论意图"的说法,再配上"绝不重蹈覆辙、坚持和平之路"。
日本在发布会上说"和平",从逻辑上来说是说得通的,关键还是要看怎么落实。历史问题是绕不过去的坎。战后这么多年,日本在国际上一直强调自己的受害经历,但对于侵略历史却经常说不清楚,社会上还有一些声音,把侵略粉饰成"亚洲解放"。这些做法会直接影响外界对日本"和平承诺"的信任。对于中国和亚洲邻国来说,日本是否正视历史、是否与军国主义划清界限,是判断日本态度的基础。
这次阅兵,也释放了一个明确信号:纪念历史,不是为了延续对立,而是为了守护和平。谁认真对待历史,谁就更容易被信任。谁在历史问题上做小动作,谁的"和平说法"就会打折扣。日本这次把"和平"挂在嘴边,外界当然愿意听,但也会看接下来的行动,比如教科书怎么写,纪念设施怎么做,公开发言怎么说,有没有回避和淡化历史。
日本的军事政策,近期还在向外扩展。武器出口放宽了,对外军贸合作增多了,演训和部署也在跟进。这些安排在日本国内可以用"提升自卫能力"来解释,但在周边国家看来就会有压力。语言可以温和,但如果动作继续加大,周边国家的疑虑就会增加。阅兵之后,日本强调"和平",等于是在给这些动作降温,避免舆论走向极端。
再看看实际情况。海上和空中的相遇还会有。中国的海军、海警活动越来越常态化,在钓鱼岛方向的存在也持续稳定。这些动作的特点不是"秀肌肉",而是"有节奏"。节奏稳定,就容易形成秩序感,也容易降低误判。日本如果真想走"和平之路",不妨在具体操作上更稳一些,少一些试探性动作,多一些透明和沟通。
这次美国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特朗普发文表示祝愿,还提到希望中国能说到美国在二战中的贡献。这属于历史叙事层面的互动。中国纪念抗战胜利,强调东方主战场的牺牲;美国希望强调盟军共同的作用。这两点并不冲突。真正的问题是,有没有人想再次模糊加害者和受害者的角色。日本在对外宣传上投入很大,在教材和舆论方面也有争议,这很容易引起怀疑。要减少这些争议,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历史说清楚,不要再在细节上折腾,不要再做选择性叙述。
从目前的信号来看,双方都会控制节奏,不会刻意走到对抗的边缘。日本会继续说"和平",也会在军事能力上推进自己的计划;中国会继续加强体系能力,也会把对外的信息表达得更明确。关键在于几件事能不能有进展:历史表达更清楚一些;军事透明度更高一些;经贸合作更稳定一些。只要这几件事有实际行动,气氛就会缓和很多。
至于说日本的态度软化了,林芳正用了"不便评论"这个词,说明不想跟着舆论走极端;用了"绝不重蹈覆辙",说明要向外界传递安心的信号;提到"战略互惠、建设性稳定",说明想把经贸和政治关系的基础稳住。这些话在外交场合很常见,但在阅兵刚结束这个时候说出来,分量就不一样了。日本知道外界在看它怎么说,也知道周边国家在看它怎么做。说到这个程度,是在给自己留空间,也是在给中日关系留台阶。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日本国内关于扩军和"国家正常化"的声音不会消失,甚至还会有新的政治力量出来推动。越是这种时候,政府层面的"和平表态"就越像一根"刹车绳"。这根绳子能不能起到作用,还得看政府愿不愿意把一些底线说清楚,愿不愿意把一些动作做得更透明。比如军费上限怎么定,装备外售怎么管理,演训范围怎么确定,这些都可以直接说。说清楚了,外界就会更放心一些。
回看中国这边,阅兵的重点不是"炫耀",而是把能力、态度和底线都摆在明面上。能力上,大家看到了反舰、反导、核力量和空中主力的组合;态度上,纪念抗战胜利,强调守护和平;底线上,明确告诉外界,中国有维护自身安全和地区稳定的能力。把这些都公开说出来,比含糊不清要好得多。对方算清楚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就会少一些冒进的冲动。
日本这次姿态变软,是现实因素推动的结果。一方面是安全压力更大了,另一方面是经济联系割舍不了。这两方面都不敢轻易动,所以话要说得稳,动作要做得谨慎。接下来,双方大概率会维持"有分歧,但可控"的状态。中日都清楚,真要把局势推向极端,双方都承受不起代价。
中国用阅兵告诉大家:我们记得历史,也会守住和平;我们的力量,不是为了挑起事端,而是为了把事情稳住。日本在这个时候强调"绝不重蹈覆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希望这不是一句临场应付的话,而是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中。把历史写清楚,把边界说清楚,把经贸稳住,海上少一些试探性动作,多一些克制,"和平之路"才算有了实实在在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