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点头同意,中方正式迎来了"强援",特朗普却被印度刺激到了,连夜发文怒怼!
据报道,镜头一边是天津上合峰会落幕,《天津宣言》全票通过,安全、经济、能源、科技一揽子安排把未来十年路线图铺开;镜头另一边是白宫深夜社媒开火,特朗普点名印度,"单边贸易、买俄能源、买俄军备",威胁50%关税,气势汹汹。表象看是沟通与对抗的并行,里子看是规则与关税的两套工具在拉扯。可以看出,上合在升级"可执行的合作",美国在加码"情绪化的施压"。
印媒已经把点破话说在前头:莫迪刚结束对华访问,联手中俄在上合框架内对"关税战"表达共同立场,媒体标题干脆写成"将团结起来反对关税"。印度国内对高关税与保护主义的传统偏好确实存在,但当美国把50%关税当作威胁筹码抬上台面,印度的现实考量就变了。医药中间体高度依赖中国,制造业链条要补课,俄油折价是能源安全的压舱石,三者凑在一起,就是"别把战略资源绑在不稳定的对外情绪上"。
这次莫迪与中方的叙事对表里,出现了几个关键词:重回积极轨道、边境稳定、恢复直航、伙伴不是对手、共识大于分歧、战略自主、不受第三方影响。这几句不是外交辞令的堆砌,而是对内外两条线的再校准。对内,给市场一个稳定对华预期;对外,给华盛顿一个"不会陪跑情绪化政策"的信号。等到了天津,《天津宣言》里那些关于多边主义、反单边制裁、能源与数字合作的条款,印度跟着全票同意,态度就从"墙头观望"转成"制度共识"。这对上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那条"从政治安全走向科技金融"的路,印度会在其中扮演实际角色,而不是礼仪宾客。
反观美方这边,特朗普的帖子把惯用技法又演了一遍:指责对美"单边"、抬出高关税、再顺手打俄罗斯能源与军购这根弦。看着狠,其实露怯。高关税是政治动员的快效药,不是地缘经济重塑的万金油。要真想掐住印度的能源动脉,就得拿出等效的供给与结算器具;要真想改变印美经贸结构,就得在市场准入与产业链嵌入上给出可落地的让步;要真想把印俄军贸切断,就得拿可比的性价比与交付稳定性代替。现在看,三条都没有。
更要命的是,关税威胁抬到50%的高度,既消耗议价空间,又帮印度在上合场内讲好了"反关税、保自主"的正当性。从舆论角度看,美方想塑造的对华叙事,是把中国描绘成"全球麻烦制造者"。但在天津,被全票写进宣言的,是反对对伊朗的军事侵略,是反对单边制裁,是扩大多边金融合作。
更有意思的是,中印关系的回暖和天津宣言的通过,是在美国极力渲染"中印对立"的大背景下实现的。莫迪此次访华不仅签字支持宣言,还公开表态"印中是伙伴,不是对手",要推动边境和平、恢复直航、扩大交流。中国领导人也强调"睦邻友好、相互成就",提出"龙象共舞"是中印两国的正确选择。中印两国都明确要坚持战略自主、不受第三方影响,把合作共赢作为两国关系的主线。这种共同意愿,直接对冲了美国炒作多年的"中印矛盾论""亚洲新冷战论"。美国精心设计的地缘离间策略,被天津这场多边峰会轻描淡写地化解掉。中印关系回暖,是美国地缘博弈的又一个挫败。
除了中印,伊朗、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在天津宣言上也都强烈表态,反对美以对伊朗的军事行动,反对单边制裁,支持多边贸易和本币结算。这种"集体发声",把美国单边主义和西方制裁体系推到国际舆论的对立面。上合组织的新金融体系、能源合作、人工智能平台,都是对美国全球规则体系的直接挑战。美国的"规则霸权"遇到的,是亚欧大陆越来越强的"多边自信"。这种趋势不可逆转,天津宣言只是一个新起点。
如果说美国还剩下什么"牌",那只能是继续加大关税、制裁、舆论抹黑的老套路。不过现实很残酷--亚洲国家的经济联系、能源合作、防务协作越来越紧密,美国的威胁感召力日益下滑。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不但没能分化对手,反而成了上合阵营最好的黏合剂。白宫对印度、伊朗、俄罗斯的"极限施压",结果只会让上合这个平台更有凝聚力。美国想靠贸易战、金融封锁、舆论战围堵中国,最后发现被孤立的不是对手,而是自己。这就是2025年亚欧大陆的现实图景--美国越想主导规则,越被推到"局外"。
美国越是高喊"孤立中国",亚欧大陆越是抱团反击。天津宣言全票通过,印度高调归队,中方迎来最强援军,对华舆论战彻底完败。美国一边被孤立,一边还在发推硬撑,真正的权力天平,已经悄然倒向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