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访华行程已圆满收官,冯德莱恩在离开人民大会堂时,留下的23字表述意义深远。

24日,访华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中方规格最高的礼遇。双方于中欧旗帜前亲切握手,随后展开会谈。

当下,冯德莱恩已告别人民大会堂,结束了此次北京之行。那么,此次中欧高层接触,究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要点呢?

首先,双方领导人的会面至关重要,犹如为中欧关系这艘巨轮掌舵领航。中方提出了三点主张。

其一,强调相互尊重,巩固双方的伙伴关系定位。过去,"相互尊重"一词中国常对美国提及,如今为何转向欧盟呢?这一转变有两个关键因素。

一方面,中美关系近年来陷入价值观层面的对抗,中国强调相互尊重,实则是对美国"教师爷"姿态的有力反驳。

另一方面,欧盟虽也提及人权,但方式更为务实。中国此时对欧盟提出这一要求,或许是想以"尊重主权"换取欧盟在科技、贸易领域的务实合作。

其次,欧盟内部对中国的态度本就不一致。德国汽车企业、法国奢侈品企业离不开中国市场,而东欧部分国家则担忧中国影响力过大。

中国此时提出"相互尊重",表面上是安抚那些渴望在中国市场盈利的商业巨头,暗地里也是对那些对华强硬势力的一种松动,避免他们紧密抱团。

至于"伙伴关系"定位,在国际政治语境中,"伙伴"一词往往存在一定水分。中国真正看重的或许有三点:避免欧盟在科技管制方面与美国同步,维持空客、大众等商业领域的稳定合作,以及借助欧洲制衡美国的单边主义。

近期冯德莱恩对华态度愈发强硬,与美国趋同,所以中国提及"伙伴"时,或许只是希望欧盟不要完全倒向华盛顿。

第二,中方着重强调,要保持开放合作,同时妥善处理分歧与摩擦。这实际上是为中欧合作明确了基调。

中欧经贸本就具有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特点,因此开放合作是必然选择。然而,在开放合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双方妥善处理分歧与摩擦。

中国固然重视欧洲市场,但欧盟也不能凭借自身市场优势,采取"店大欺客"的做法。若中国企业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中方绝不会坐视不管。

第三,中方提出要践行多边主义,维护国际规则秩序。那么,该如何理解这一主张呢?其一,践行"多边主义",实际上是对单边制裁的含蓄批评,这一点大家心知肚明。

其二,过去西方常指责中国是所谓"规则破坏者",如今中国主动扛起"维护国际规则"的大旗,这一转变耐人寻味。

此外,"国际规则"的表述巧妙地避开了"西方规则"的敏感性。中国并非要全盘否定规则本身,而是争取对规则的解释权。

那么,对于中方提出的这三点主张,欧盟方面持何种态度呢?欧方承认,中方的这三点主张至关重要,并承诺将深化中欧关系,不寻求与中国"脱钩断链",坚持多边主义,与中方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冯德莱恩在中欧会晤后,用23个字对中欧美关系进行了表态,称"欧盟加强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与跟美国的关系变坏无关"。

这一表述同样蕴含三层含义:其一,强调中欧关系的独立性,欧盟与中国走近是基于自身利益考量,而非美国施压。

其二,展示欧盟的自主性。过去,欧盟的对华政策常受美国影响,如今冯德莱恩的这番话表明,欧盟不愿再完全被美国牵着鼻子走。

其三,这无疑是对美国的一个警告,欧盟不会再一味追随美国。

然而,欧盟的承诺究竟能产生多大实际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毕竟,欧洲此前也曾有过对中国食言的情况。我们既要倾听其言,更要观察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