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兑现竞选承诺,自2月4日起对加拿大、墨西哥商品加征25%关税,中国商品额外征收10%关税。欧洲或将成下一目标。尽管相关国家尚未采取全面反制措施,但这场贸易战已让依赖全球供应链的汽车巨头陷入恐慌。

去年11月,特朗普以打击非法移民和毒品走私为由,宣布就职后立即对墨加两国输美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虽然1月20日宣誓就职后有所延迟,但最终敲定2月4日正式实施。中国商品则面临叠加制裁--继拜登政府去年秋季对华电动车征收100%关税后,新关税政策再度加码。

汽车产业首当其冲:据《汽车新闻》披露,Stellantis集团40%在美销售车辆来自墨加两地,通用汽车这一比例达30%,福特为25%。欧洲、日本车企及现代起亚在墨西哥设立的北美生产基地同样遭受重创,25%关税将直接颠覆现有商业模式,引发新车价格飙升。以别克为例,其在中国生产的多款燃油SUV仍在美销售,未来成本压力可见一斑。

连锁反应远不止于汽车领域。全面通胀压力正在积聚--墨西哥、加拿大与中国均已表态将采取对等反制措施。这种"关税回旋镖"效应导致跨国车企成本层层叠加:即便将产能回迁美国,墨加市场也可能对"美国制造"征收报复性关税。资本市场反应迅速,2月3日收盘时各大车企股价普跌4-8%,且未见反弹迹象。

欧洲战场一触即发。特朗普2月2日公开宣称将对欧盟实施关税报复以"平衡贸易逆差",虽未公布具体时间表与税率,但汽车业已成明确打击目标。唯一例外或是已脱欧的英国。深陷困境的大众、Stellantis与日产面临生存危机:转移墨西哥产能耗时耗资,在报复性关税体系下更可能血本无归。

这场贸易战正演变为全球经济的"黑天鹅"。印度卢比2月3日意外创历史新低,亚洲货币集体承压。尽管尚未形成全面危机,但通胀传导链条已显现多米诺效应。更令车企雪上加霜的是,特朗普就职首日即叫停全美电动车补贴政策,与欧洲力推电动化的战略形成致命对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