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富马斯克都当上美国效率部部长了,商人特朗普都两任总统了,中美贸易战都七年了。
居然还会有人相信"经商无关政治"这种鬼话。
在大是大非面前,一个成功的商人必须要有正确的判断。
大国博弈不是过家家,李嘉诚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西瓜与芝麻
"李嘉诚出售港口"话题持续发酵,国家相关机关多次强调这并非单纯的商业行为,而是与国家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然而李嘉诚似乎并未受到舆论的影响,而是打算无视国家利益一意孤行。
但装聋作哑并不能代表无事发生。
97岁的李嘉诚也许不太在乎身后名,但公司的亏损是实打实的。
3 月 28 日,长和集团股价开盘即大幅跳水,跌幅一度超过 7%,创下近三年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投资者们的恐慌情绪迅速蔓延,大量抛售股票,导致长和集团的市值急剧缩水。
据港交所数据显示,当日李嘉诚旗下的长和、长江基建集团、电能实业和长实集团这四家公司的市值总计缩水超过781亿港元,约720.5亿人民币。
从行业层面来看,李嘉诚抛售的港口及航运业也受到了波及。
投资者普遍不看好长和集团的前景,导致长和的股价持续下跌。
长和原计划通过此次交易套现228亿美元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如今交易受阻,不仅失去了这笔巨额资金,还可能面临违约风险等后续问题。
李嘉诚深刻诠释了什么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更何况,这个"芝麻"他也很有可能捡不到。
国家管制
《大公报》多次发文,劝李嘉诚迷途知返,国家大义面前不可糊涂。
国内官方明确指出,这笔交易严重威胁了国家民族的安全与利益。
同时,长和集团还可能面临着更严厉的惩罚。
有消息透露,中国政府要求国有企业暂停和李嘉诚旗下企业的任何合作项目。
并且,中国宣布对这笔交易进行审查,一旦发现有任何违法或者危害国家安全的问题,就有权利阻止这场交易,并对长和集团作出相应的处罚。
中国官方的态度十分坚决,这对李嘉诚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
重压之下,李嘉诚骑虎难下。
巨额违约金与民族大义,他总要选择一个。
长和集团终于对此做出回应,称近期不会签订任何关于出售巴拿马港口的协议。
值得注意的是,李嘉诚只是暂缓了与美国贝莱德财团的港口出售协议的签署,而并非终止。
这说明他的内心摇摆不定,仍然存在侥幸心理。
他也许太高看自己的这个"商业帝国"了。
国家面前,所谓的"商业帝国"比纸老虎还纸老虎,一碰就碎。
侥幸心理不能有,立场也不能模糊。
在商言商?
美国的贝莱德财团收购李嘉诚港口的行为也像是"奉旨行事"。
贝莱德CEO芬克与特朗普私教甚好,他们常常通过政策层面进行利益交换。
特朗普上台之后,多次叫嚣"收回"巴拿马运河,并称"巴拿马运河深受中国影响,这严重威胁美国国家安全"。
而在收购港口事件中,芬克与特朗普沟通频繁。
《华尔街日报》称,芬克多次和特朗普以及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等人通话,并获得了美国政府的支持。
在交易达成后,特朗普还得意洋洋地邀功,称是在自己的努力下,才完成了这个"BIG DEAL"。
并自吹"没有把巴拿马给中国"。
可见,美国方面从始至终就没有将收购港口一事视作"在商言商"。
而当中国官方做出表态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示:对中国的不满并不感到意外。
发言人还暗地指责中国"干预自由市场"。
美国不让荷兰卖光刻机给中国,不让华为代工高端芯片。
乌克兰的马达西奇公司和中国有60多年的合作历史。
2016年,中乌双方达成一致,中国即将购买马达西奇公司的股权。
但美国从中作梗,这桩合作最终失败。
如今,美国收购李嘉诚的港口,却说这是"自由贸易"。
从李嘉诚的角度来看,抛售港口真的是"在商言商"吗?
也不是。
2015年,为了给"一带一路"拓宽通道,中国的几家国有企业联合接洽李嘉诚,想收购和记港口40%的股份,出价在1600亿港元左右。
但李嘉诚嫌少,不卖。
而这次呢,美国的贝莱德财团仅用了228亿美元(1772亿港元)就拿下了80%的股份。
1600亿买40%的股份不卖,却1772港币卖给美国80%。
折价近乎一半,这还不算这十年间的通货膨胀。
并且,李嘉诚抛售港口,并没有做任何招标活动,中国甚至没有出价竞争的机会,主打一个"偷偷摸摸",直到交易达成了,人们才知道港口易手了。
"在商言商"怎么会价低者得呢?
为什么偷偷摸摸呢,是怕谁知道呢?
显然,李嘉诚从始至终都没有考虑过中国的利益。
《大公报》明确指出:伟大的企业家都是铮铮爱国者。
总有人拿李嘉诚的国籍说事。
首先,李嘉诚并没有公开承认过加拿大国籍,且在多个场合坚称自己是中国人。
其次,不管李嘉诚国籍如何,他旗下的长江和记集团都是一家中国公司。
长和的总部在香港,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李嘉诚的国籍并不能改变长和集团的属地。
香港特首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一些商人误信商人无祖国。
翻译一下就是:叛国巨贾。
再厉害的商人,都要紧紧背靠祖国,商业的利益不能在祖国的利益之前。
背弃祖国的商人,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会如同无根浮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