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至27日那两天,东北的黑龙江中东部、吉林东部迎来比较集中的降雪,一些地方落了中到大雪。与此同时,新疆天山山区部分地带出现暴雪,积雪量比较可观。全国大部分地方还伴着强风,气温急降,北方局部地区最低比之前低了8到12摄氏度,路面容易结冰。

内地有新一轮冷空气来临,北方和中东部地区出现大风降温天气。在河南郑州,户外风力强劲,局部地区风力达到9至10级,在街上见到电单车和单车被强风吹倒。

中央气象台预报,从今日起将有多轮冷空气接连登场,自西向东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北方降温达8至12度,中东部地区普遍降温4至6度。气象台今早继续发布大风蓝色预警,江南、华南空气相对湿度只有30%左右。

近日,关于"今年冬天气温很低,是个超级冷冬"的说法引起关注。那么,今年冬天是冷冬吗?冷冬和暖冬的判别标准是什么?今年冬天气温状况会如何发展?

国家标准《冷冬等级》(GB/T33675-2017)和《暖冬等级》(GB/T21983-2020),对冷冬和暖冬给出了明确定义。根据定义,在全国范围内,超过一半的气象观测台站冬季平均气温满足冷冬/暖冬标准,这一年冬季才会被判定为冷冬或是暖冬。简单来说,在气象界,冷暖冬不是一个"预测概念",而是对冬季气温状况的一个事后"认定概念"。

据统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共出现6个冷冬,均出现在2012年之前。

根据现阶段国内外数值模式结果来判断,今年冬季我国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暖为主,但是气温阶段性特征明显,冷暖起伏大。

近期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处于中性偏冷状态。预计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水将持续发展,秋季后期进入拉尼娜状态。一般而言,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冬季(当年12月至次年2月),我国气温偏低的概率相对更高。这种情况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尤为显著。并且这些年份北方雪灾和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发生风险也较高,如2007/2008年和2017/2018年冬季,均为低温冻害和雪灾偏重年份。然而,受全球变暖等因素影响,21世纪以来,在拉尼娜背景下,我国冬季气温偏暖的情况也频繁发生,甚至出现暖冬,如2020/2021年冬季。此外,我国冬季气候不仅与热带海温异常有关,还受到北极海冰、积雪和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系统等的影响,是多因子协同作用的结果,需要结合海洋、冰雪、大气等监测预测信息进行综合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