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郑州气温一路"狂飙",成功"霸榜"全国高温榜首。7月14日,郑州最高气温达到44℃ ,打破自1952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7月最高温纪录,直逼280年前乾隆八年北京44.4℃的"历史极值"。这样的极端高温,不仅让郑州市民苦不堪言,也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

此次高温过程持续时间长、强度大,14 - 16日最高气温连续突破40℃,局部地区甚至逼近45℃。持续的酷热天气给市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中暑、热射病等病例显著增加,医院急诊科压力倍增;户外作业者直面烈日"烤"验,部分建筑工程被迫停工;用电量急剧攀升,郑州电网迎来严峻考验,用电量突破1200万千瓦;路面温度过高,柏油路面软化变形,车辆爆胎风险增加,影响交通安全;高温还加快土壤失墒速度,夏玉米、大豆等农作物遭受灼伤和生理损害,生长发育受阻,产量面临威胁。

郑州此次高温突破历史极值,全球气候变暖是根本背景,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加剧地球温室效应,热量在地表不断积聚,使得高温天气愈发频繁和极端。2025年河南平均气温已较常年高2.7℃,高温日数激增40%。直接原因则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稳定。自7月13日起,副高持续控制河南大部,天空晴朗少云,太阳辐射增温显著。同时,副高内部下沉气流形成"焚风效应",气流在太行山背风坡下沉时进一步增温,局地气温较周边地区高出3-5℃ 。此外,城市化进程中的热岛效应也不容忽视,城市中大量的混凝土建筑、柏油马路吸热快、散热慢,再加上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等,使得城市气温比周边郊区更高。

面对极端高温,郑州市迅速发布高温红色预警,启动应急预案,提醒市民做好防暑降温措施,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电力部门加强电网运维保障,优先保障民生用电;卫健部门组织医疗机构做好中暑、热射病等救治准备;交通部门加强道路巡查,及时处理路面问题;环卫部门增加洒水和喷雾频次,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绿化部门避开中午高温时段,在早晚为绿植灌溉;开放212座城市驿站作为消暑场所 ,并为环卫工人配备藿香正气水等防暑物资。

郑州此次高温突破历史极值,既是一次对城市应急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全社会环保意识的一次警示。这提醒我们,城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需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规划考量,大力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增加城市湿地面积,以此缓解热岛效应;积极推广节能减排,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从源头上减缓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