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曹丰泽】

整个俄罗斯远东的繁荣都偷偷塞给了海参崴,距离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整整9300公里,相隔7个时区,为俄罗斯统治的神经末梢。但就是这么个不管距离上还是名字上都像是边角料的地方,居然异乎寻常的繁荣。从俄罗斯中部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往东算,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海参崴是最大、最发达的城市,没有之一。对于这里来说,莫斯科是一个远在半个地球之外的首都,穿过9300公里之后,它的权威已然微乎其微。

海参崴的繁荣究竟来自哪里?这座远东最大的城市与一个典型的俄国城市到底有哪些不同呢?俄乌冲突又给它带来了哪些影响?

今天咱们就来系统地聊一聊海参崴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与畸形的繁荣。

大家好,我是尖峰苏打,在我们种地的那座远东小镇待久了之后,突然来到海参崴的时候,确实会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其实海参崴并不大,据统计常住人口只有60万人,市中心的面积只有二三十平方公里,一脚油门就能出了。城区如果放在我国,只能算是一个小型地级市,然而放在俄罗斯远东,海参崴就繁华得有些不协调了。

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以东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海参崴是仅有的一座大到会堵车的城市。除了它之外,绝大多数的土地上都是走一天也见不到人的无人区,偶尔出现的定居点通常也只有几千人。总人口能达到10万的城市,满打满算不超过10个。外东北地区因为纬度相对较低,在俄罗斯远东已经算是比较繁华的地区了,但你仍然可以开车,半个小时看不到一个村子,仅有的定居点也是人口凋敝。

海参崴街道视频截图

更奇特的还不是存量,而是趋势。在之前的视频中,我曾经提到,整个俄罗斯远东地区由于缺资金、缺人口、缺组织,已经呈现出一种重度衰落不可逆转的趋势。不要说发展了,即使现有的城镇也在一天天地沦为废城和无人区,大片的优质耕地面临撂荒。然而海参崴的发展趋势却仿佛和这些广袤的远东地区正好相反。

从8年前我第一次过来开始,我每次来海参崴都能明显感觉到这地方比我上次来更繁华、更热闹,也更拥堵了一些。2017年我第一次来的时候,感觉还好,酒店价格低廉,全是空房,市区也不怎么堵车,一般的饭店也不排队,坐下就能点餐。但是一年年过去,海参崴变得越来越堵,还又新盖了几座大商场,新修了大桥,消费能力越来越强,物价越来越高。

尤其是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之后,海参崴的热闹繁华甚至好像又上升了一级,已经让我这个地广人稀爱好者感觉有点生理不适了。我们知道俄罗斯国家虽然大,但是绝大多数的俄罗斯人都生活在俄罗斯国土最西边的那个小角上,经济重心就是莫斯科到圣彼得堡这一小块在总共17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核心区不超过200万平方公里。我们知道在一个统一的经济体当中,其内部的经济应该是紧密联系的,不然它就不该叫一个经济体。那么海参崴该怎么和9000多公里外的俄罗斯核心经济区联系呢?答案是没法联系。

要想穿越这9000多公里,你有两条运输线路可以选择,要么坐年久失修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晃悠十多天,一点点摇到莫斯科。要么从海参崴坐船绕过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以及巴伦支海,最后抵达圣彼得堡,难度相当于北京爱上西雅图的两倍。最后的结果就是从海参崴到俄罗斯核心区之间互相运输任何商品,几乎都是没有经济学意义的,它俩根本就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经济体。莫斯科他们西边循环西边的,海参崴这东边循环东边的。

离得远这件事不光影响经济这一块,更影响行政这一块,要知道俄罗斯它不是苏联,它的国家组织形态并不严密。因为实在地广人稀,中央很难管得到太过遥远的地方,何况是海参崴这种距离莫斯科9300公里的城市,这就使得海参崴的地方自治权实际上非常之大,他们在这边干了什么,莫斯科也没法完全知道,更没法去直接管理。

咱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俄罗斯是一个靠右行驶的国家,跟中、美、德、法这些大陆国家一样,驾驶员应该是坐在汽车的左边,这叫左舵右行。而日本、英国这些岛国则完全相反,他们靠左行驶,驾驶员坐在右边,这叫右舵左行。那么正常来说,海参崴作为一个俄罗斯的大城市,大街上应该都是左舵车,对吧?但是海参崴路上跑的,少说得有80%是右舵车,这就使得海参崴乃至整个远东地区都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右舵右行,就是说你司机坐右边,但是你还得靠右行驶,离谱吧。

这样开车不仅视线会被前面的车卡得死死的,而且如果你想超车,就得把整辆车探出大半个身子,才能知道对向车道有没有一辆全险半挂,正在与你双向奔赴,纯纯的极限运动。

那海参崴的这些右舵车是哪来的呢?没错,你看一眼车的牌子就知道了,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日本车。毕竟莫斯科太远,东京太近,俄罗斯的关税那么高,居民又有用车的需求,正规渠道进口的车买不起,那你说怎么办?当然是走私了,日本既能生产车,离得又比较近,脑子又比较活泛,就它了。

就这样,这些原本在日本生产,原本要在日本国内销售的右舵车,就通过一些灰色渠道进入了海参崴,在海参崴大卖特卖,在俄罗斯的绝大多数城市,传统上卖得比较多的是欧洲品牌的车。因为欧洲国家跟俄罗斯很多工业标准都是通用的,文化情感上也更接近,所以俄罗斯市场最认的就是欧洲车。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之后,欧洲国家对俄罗斯制裁,中国车就大量进入了俄罗斯市场。现在俄罗斯市场上销售的1/4的车都是中国品牌,最受欢迎的是奇瑞、理想、吉利这些品牌。但是海参崴,人家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管是中国车还是欧洲车,那都不是最多的,最多的还得是日本。

走私车这事非常好理解,你想想正规渠道进口的车在价格上怎么跟走私车竞争,那自然而然的就被走私车排挤出了市场。可是你说这种事,远在天边的莫斯科怎么管呢?当然是管不了。就这样,海参崴就拥有了全俄罗斯独一无二的交通规则,而少了一大半关税开支的走私车,自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海参崴的经济活力。

漫山遍野的日本,走私车只是海参崴这种独特繁荣的冰山一角。跟着走私车一起进入过海参崴的,还有东亚这一带的文化。海参崴这地方西边连着中国东北,南边跟韩国隔海相望,东南就是日本,可以说除了离俄罗斯远之外,离哪都近,中日韩三国的商人游客都可以大摇大摆地进入海参崴。一起带过来的还有东亚各国的货品、饮食习惯以及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在咱们东亚这一块,黄种人是绝对的主流,俄罗斯人反倒是少数,所以海参崴的俄国人相比起俄罗斯、欧洲那边的新闻更看重东亚这一代中日韩的动态。

海参崴的商场里卖的货品以中国和韩国生产的居多。大家早就习惯了买东方的商品,调料是中国的,巧克力派是韩国的,大街小巷开的饭店很多都是日本料理、中餐、韩国料理。即使是俄国菜馆子,也不知不觉地融入了很多东方的特色,比如海鲜刺身,中式的调味,广泛使用酱油和辣椒酱,甚至还有红菜汤配辣白菜这种究极缝合怪的存在。

海参崴对于高档餐厅的理解是日本料理,最贵的餐厅永远都是日料店。海参崴的年轻人约会,整一顿日料,那个成功率直线飙升。跟东亚商人打交道多了之后,海参崴的俄国人考虑问题也跟东方人越来越像了。大家说话办事,更讲究的是商业规矩,而不是朴素的俄式道德。在商言商,可以占便宜,可以弱肉强食,但是不能用所谓的道德去坏规矩。说得更通俗点,就是海参崴的服务人员彬彬有礼,居然不打骂顾客。要知道,在苏联数十年的计划经济培养之后,俄罗斯的商业尤其是服务业思维已经彻底定形成了计划经济的模样,要做到服务业人员不打骂顾客,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根正苗白,如假包换的俄罗斯人,但是配上了东亚三国的商品、食物和思维方式,这就是海参崴的独特之处。说到这,海参崴之所以这么繁荣的第一个原因已经出来了,那就是这里相对于俄罗斯内陆更加发达的商品经济,以及相对比较宽松的监管,毕竟你处在这个位置,周围都是商业相当发达的国家,只要你稍微参与进来这个东亚大循环当中的一点,你的经济就不会太差。但是这还是解释不了为什么海参崴的经济不仅好,而且看起来好像越来越好。

晚上开个车,6.6公里的距离,开了整整44分钟,这个行车速度我只在海淀经历过,真的,朝阳都不行,必须是海淀。你跟我说这城市60万人口,你打死我也不信呐。我想我们还是可以从经济学当中找到解答,那就是虹吸效应。有一个有点反常识的经济现象是,越是在贫困落后的地区,如果有一个相对比较发达的经济中心存在,那么它就越可以从这些落后地区吸取到格外多的人口和资源,造成贫困地区越发贫困。反倒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如果有一个更强的经济中心,它对周围地区的吸血程度会相对较低,而且还会通过经济辐射带动周围地区的产业发展,这就是马太效应,损不足而补有余的自然规律,非常残酷。

显然,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恰恰就对应了这种情况。在之前的节目里,我们介绍过,俄罗斯远东地区极为糟糕的经济现状,这里远离俄罗斯的中心地带,人口稀少,基础设施老旧甚至损坏,严重缺乏就业岗位,导致民生凋敝。而这时恰恰有一个相对还算不错的海参崴就在旁边,灯红酒绿的,于是这个海参崴就成为了远东的人们打拼的救命稻草。

以俄罗斯远东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来说,指望他们去莫斯科打工那是不现实的。首先你怎么过去?俄罗斯又不是韩国,你从乡下溜溜达达就到首尔了。9000多公里,坐火车是不可能的,西伯利亚铁路把人从远东运到莫斯科要十多天,要是坐飞机,光往返的机票钱就要小10万卢布,这钱够一个远东有编制的普通人不吃不喝赚仨月的,更别说无业人口了。他们没有什么选择,只有海参崴。海参崴得到了这些廉价的年轻劳动力之后,经济变得更有活力了。

面对资本,这些年轻的劳动力也没有什么议价权,他们能给海参崴当地的服务业提供充足的血液,燃烧自己的青春,变成海参崴的繁华中微不足道的一滴。而这繁荣的服务业也从中日韩游客中吸收了更多的资金,反过来可以从远东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打工。可以说,外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衰败,本身就是海参崴这座城市繁荣的原因。

这几十年来,俄罗斯当局始终在提远东开发的政策,应该承认也确实投入了一定的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和政策,不管是基础设施、税收优惠、产业园区、吸引移民还是社会福利,很大程度上都很自然地也被海参崴这个远东的经济中心给吸走了。

这并不奇怪,也不是什么阴谋,而就是单纯的自然规律。因为单从经济效率上来看,同样的金钱投入到海参崴这个经济比较发达的点上,短期收益必然要远远超过投入到远东这个贫穷的广袤面积上。100亿卢布,你说给远东地区升级一下公路,那还真就不够干啥的,花了跟没花一样。但你要是说给海参崴修个立交桥,那收益绝对是立竿见影。你说出钱出政策,鼓励俄罗斯人民去乌苏里江开荒种地,又苦又累,风险又高,你给我钱,我还未必愿意去,但是你要说去海参崴打工,那你不用问,人乌泱乌泱的就扑过去了。

说到底经济规律就是这样,你没法苛责一个自然法则,。2022 年俄乌冲突爆发之后,海参崴的繁荣程度就更是一路飙升,已经到了有点畸形的程度。很多俄罗斯西部地区的富人因为担心自己的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想要加大对东部的投资,那哪里还有什么别的选择呀?也只有海参崴。中产阶级想要逃避战争的影响,有什么选择?只能来海参崴。其实从苏联解体以来,海参崴的经济原本是在衰落的,城市常住人口从100多万下跌到了60万。

这一打仗好,别说60万了,现在明显是连苏联时代的房子都算上,都已经不够住了。海参崴甚至还开发了不少新楼盘,看到海参崴的打灰力度我都惊呆了,那简直就是土木工程永远的神。这些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一线来的老莫和堡爷,拥有远比本地人更强的消费能力。在本地的商品供给跟不上趟的情况下,大量金钱的涌入造成的结果就是迅速推高了本地的物价。这七八年来,海参崴的饭店和酒店价格几乎翻了一倍,住房价格也在节节飙升,路上的豪车也越来越多了。即使物价飞涨,海参崴有消费能力的人仍然层出不穷。对于花钱的这帮人来说,这仗还真是越打越富了。

除了这些从西边来的富人和中产外,海参崴还有一个重要的财富来源,更黑暗、更残酷,但也无比真实,那就是前线阵亡军人的抚恤金。

我在前面的节目中曾经介绍过,由于远东地区民众的极度贫穷,在前线当兵的金钱收益对他们而言是很具有吸引力的。绝大多数在俄乌前线作战的军人都是来自远东、西伯利亚和高加索这些穷地方的男人。而你执行的任务越危险,拿到的钱也就越多,所以越是穷地方来的士兵死亡率也就越高,远东地区出身的军人死亡率就是高到了总人口的0.5%以上,到了几乎人人都有家人或者朋友死在战场上的程度。

关于俄罗斯阵亡军人的抚恤金有多少,各地有不同的说法,但无论哪种说法,至少也有大几百、上千万卢布这个量级。对于远东贫困家庭来说,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几乎恰好可以满足阵亡军人的家庭。来到海参崴定居,重新开始生活,失去了壮劳力的家庭,原本也没法再在这些以农业为主的乡镇生存下去,来到海参崴这样的大城市谋个出路恰恰是最好的选择。就这样,这些可怜的家属也成为了海参崴畸形繁荣的贡献者,为这本来就热气腾腾的油锅又加了一把柴。

道理讲到这里,我想海参崴的经济畸形、繁荣的根源已经非常明显了,这种繁荣不只是畸形的,更是残酷的。事实上,这世界上一切城市的经济繁荣都原本就应该是被谨慎考察的,不能头脑简单地看到繁华就庆祝胜利开香槟,就连经济繁荣这个概念本身也本该是一个中性的概念,至少我们应该问一句,繁荣的代价是什么?是不是你的繁荣同时伴随着别人的衰败甚至悲剧呢?

在总量快速增长的时代,这个问题或许还不严重,但像俄罗斯远东这种总量原本就没有增长,甚至在萎缩的环境中,那么显然,你们在进行的就是零和甚至负和博弈,你的每一点盈利都同时是另一个人的损失,甚至你的盈利会造成他人更大的损失。如果这还不是教科书一般的内卷,那什么才是?

未来怎么办?只有天知道,或许人类还能趟出一条砸烂马太效应的新路。或许我们仍然要在这条损不足而补有余的沼泽里消磨恒久,只能把一切的答案都交给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