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3月14日,在输掉甲午战争后的第二年,李鸿章带着慈禧''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懿旨,来到了日本马关。
李鸿章此行的目的,是来和日本谈判的。作为大清帝国的"联日"派,李鸿章的外交主导思想一直是"外须和戎",对列强采取妥协退让方针的。
因此这次来到日本,李鸿章仍然准备用他的这一思想"与虎谋皮",和日本人进行谈判。
李鸿章没有想到的是,日本人的野心越来越大,张口便要清政府国割让大沽口、天津、山海关等地,同时还要清政府赔偿日本的所谓"战争损失"白银三亿两。
李鸿章知道如果答应了日本人,自己一定会被国人的唾沫星子淹死,始终不敢应承。
日本的一些所谓"激进派"见李鸿章不肯在条约上签字,竟然派人暗杀李鸿章。虽然暗杀行动没有成功,但李鸿章却也受了伤,差点性命不保。
枪击事件之后,日本为了挽回国际影响,稍稍减少了要求赔偿金额,而吓得半死的李鸿章再也不敢拂了日本人的意思,在日本人准备好的《马关条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次暗杀事件,也让李鸿章看清楚了日本人的真面目。
据说在签订完条约回国的路上,李鸿章曾对手下长叹道:"日本人的狼子野心是无法喂饱的,和中国必有一战。要想中国没后患,必须先灭其国!"
不管李鸿章是出于什么目的说这番话的,到了这个时候,他应该算是彻底懂得了,他的"联日"主张有多么的可笑。只可惜,这位"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后悔得太迟了。
一、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迅速走上了向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日趋衰败的清王朝,成了日本的主要目标,并于1870年前后,先后入侵了我国的台湾地区和琉球地区。
1870年10月,日本遣使来华,企图逼迫清政府同意让日本分享西方列强在华取得的利益,被清政府拒绝。
于是日本使者找到直隶总督李鸿章。在一番威副利诱之后,李鸿章上书清政府说:"日本距苏浙仅三日程,精通中华文字,其兵甲较东岛各国差强,正可联为外援,勿使西人依为外府。"提出了将日本当作清政府对付西方列强的外援的主张。
在李鸿章的力挺之下,清政府最终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通商条约》。李鸿章特意在条约中注明:"两国既经通好,自必互相关切。若他国偶有不公及轻藐之事,一经知照,必须彼此相助,或从中善为调处,以敦友谊。"
李鸿章的这种表现,其实并不让人意外。
众所周知,李鸿章是靠编练淮军、镇压太平军和捻军起家的。1862年他奉命赴上海与太平军作战,在这期间,他便与英法美等国侵略者拉上了关系。
由于"战功卓著",他在官场上青云直上,当上了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掌管清廷的军事外交大权。
别看李鸿章镇压人民一点也不含糊,但对外却是一个奴性十足的软骨头。在对外交涉中,他一贯采取妥协投降的立场,丢尽了中国人的脸面,他却因此而博得侵略者的青睐。
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李鸿章根本没有认识到日本人的野心,仍然主张对日妥协,并上书同治皇帝说:对中日开战的后果,"恐是中外构乱之始,兵连祸结之象"。
中日战争一旦开战,列强会乘机加大对中国侵略,因此主张对日让步以"联日防俄"。
抱定妥协求和的方针的李鸿章,一边命令负责台湾防务的船政大臣沈葆桢"只自扎营操练,勿遽开仗启衅"。
一边提出他的求和方针,主张开放台湾和对日赔款了事。在他的左右下,中日两国在同年十月订立了不平等的《北京专条》。
在随后爆发的中法战争中,李鸿章坚持认为中国"兵单饷匮,海防空虚,断不可轻于言战",应力保"和好大局"。
即使是老将冯子材取得了威震中外的镇南关大捷之后,李鸿章不仅不支持前方将士乘胜追击,反而把这场胜利当成向侵略者妥协投降的资本,提出"乘胜即收"的荒唐主张。
并于1885年6月9日在天津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签订了《中法新约》,使法国取得了在我国广西云南两省投资和修筑铁路等特权。
正是李鸿章的"杰出表现",让法国人在战场没有得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意外地得到了。
中国人民抗法战争的胜利果实,就这样被李鸿章拱手让给了法国侵略者。这种奇特的绝无仅有的结局,连法国人自己都不敢相信,但却又是实实在在发生了。而这一切,正是李鸿章的妥协政策造成的。
二、
李鸿章曾在给同治皇帝的奏折中解释过他的"联日"主张。他认为日本与中国靠得很近,又比清政府强大得多,所以和日本交好可以防止日本侵略中国。
与日本搞好关系之后,又可以避免日本与西方列强勾结,要是得罪了日本人,说不定他们会和西方列强勾结起来,对大清更加不利。
在奏折中,李鸿章还幻想着能够联络日本对付列强,至少中国在遭到列强侵略时,日本可以站出来从中调和。
李鸿章没有想到,他的妥协退让政策,是不可能让日本放弃对华侵略、扩张的野心的。1874年5月,日本悍然派兵侵略台湾;
1879年4月,日本又宣布吞并琉球,并将琉球改为冲绳县,充分暴露了它扩张的野心。李鸿章对此大为震惊,但又不敢对日本采取强硬态度,只得装聋作哑,接受了日本侵占琉球的现实。
日本吞并琉球后,有人向清政府建议撤回驻日使节,以示抗议,同时在沿海各省陈兵备战,重新夺回琉球。
但李鸿章对此建议丝毫不感兴趣,只是对日本采取了"据理驳诘"的外交抗议。在一来二去之间,琉球就在李鸿章的不作为之下,成了日本的一部分。
为了不让朝廷怪罪自己,李鸿章又向朝廷提出了他的"高见":"日本藐视中国,姑稍含忍以待其敝......中国地大物博,但能持久以困之,不患不操胜算。
若竟欲于此时扬兵域外,彼或铤而走险,以全力结纳西人,多借洋债,广购船炮与我争一旦之命,犹非策之上者。固不如修其实而隐其声之为愈也。"
从这封奏折上看,李鸿章此时多少也对日本人的野心有了一些认识。他曾对幕僚薛福成说过,中国最大的威胁不是俄国,而是日本,"与其多让于倭,而倭不能助我以拒俄,何如稍让于俄而我因得俄以慑倭"?
眼看着日本的野心越来越大,李鸿章知道这个岛国的胃口很难填满,也产生了放弃联合日本的打算。
在给皇帝的奏折中,李鸿章第一次提出:"该国近年改变旧制,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煤铁矿,自铸洋钱,并多派学生赴西国学习器艺,与英人暗结党援,其势日张,其志不小,诚为中国永远大患......"
三、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清廷中出现了"海防"与"塞防"争论,李鸿章主张全力进行"海防",且把防备日本放在"海防"的首要位置。
这说明李鸿章在这时已经充分认识到日本对中国的威胁,但他却又认为日本不会马上成为清政府的敌人,防备日本不需要"操之过急",主张用外交手段解决日本问题。
清廷中反对李鸿章这种看法的,其实大有人在。
早在甲午战争之前,便有人提出清政府应该主动出击,给日本来个迎头痛击;但李鸿章却畏敌如虎,认为清军难以取胜,只能对日本采取外交政手段,"百战百胜不若不战而胜,方为驭外良谋"。
李鸿章的这种对日方针,说好听点是积蓄力量,实际上是一种卖国保身的行为,因为李鸿章也清楚,清政府根本没有变法自强的决心。
他没有看到,中国如果再不加快近代化的步伐,将无法在这个世界立足生存。
事实证明,李鸿章的对日和平的方针,是不可能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只会让日本人越来越猖狂,将它的魔爪更加一步步地伸向中国。
甲午战争中,日本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很快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清政府为了不得不李鸿章赴日与日本人"谈判"。这种"谈判",其实就是赤裸裸地投降,这一点,李鸿章比任何人都清楚。
日本通过与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占领了大片中国的国土,还得到了清政府的巨额赔款,成了战争的最大暴发户。尝到甜头之后,日本人更加贪婪。
接下来在1900年参加了八国联军对中国的侵略,又在1904年挑起日俄战争,最后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直到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而这一切的根源,都与日本人在甲午战争中轻易攫取了中国的大量利益有关。
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又将沙俄当成了清政府的"救命稻草",希望沙俄出面迫使日本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作为回报,中国同意沙俄在中国东北筑路、开矿。
由于《马关条约》也威胁到民俄国在远东的利益,沙俄果然与德、法两国一起,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给了中国。
这一次的"成功",让李鸿章非常得意,甚至提出了"联俄拒日"的主张。
1896年,趁着去莫斯科参加沙皇尼古拉一世加冕典礼之机,李鸿章与沙俄签订了《中俄密约》。在给光绪帝的奏折中,李鸿章将这一条约吹嘘为"可以保证至少10年的和平。"
李鸿章应该不会不知道,俄国人之所以愿意帮助清政府出面干涉日本,是有他们自己的目的的。
俄国阻止日本侵占东北的原因并不是它有多么的"正义感",而是俄国一直试图将东三省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才不许日本侵占。
《中俄密约》签订之后,东三省从此成为俄国人的势力范围,也为几年后发生的日俄战争埋下了伏笔。
而《中俄密约》签订,也让西方列强纷纷效仿俄国,在中国以"租借"的名义占领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新一轮瓜分中国的狂潮。
四、
李鸿章对日本的方针,与对英、法等西方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一切的原因都在于,李鸿章一直认为英、法等国距离中国颇为遥远,所以它们不太可能会攫取清政府的领土,无非只想得到一些利益,所以尽量避免与英、法等欧洲国家爆发冲突。
李鸿章一直视俄国为清政府最大的威胁,因为俄国自19世纪中叶以来,占领了中国大片的领土,在中国西北和东北表现出了咄咄逼人的态势。
因此李鸿章一直试图联络日本,共同抵制俄国。但随着日本侵略野心的逐渐暴露,李鸿章发现了自己的失策,但他却并没有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而是想依靠外交手段,拉拢俄国制衡日本。
李鸿章的这种"以夷制夷"的方针,被历史证明是失败的。
由于过于依赖列强的调停,所以长期以来,掌握北洋新军的李鸿章一直在军事上采取消极应战的态度,这最终导致了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宣布了李鸿章对日政策的彻底失败。
甲午战争结束之后,李鸿章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曾后悔地说过:"国际上没有外交,全在自己立地,譬如交友,彼此皆有相当的资格,我要联络他,他也要联络我,然后够得上交字,若自己一无地位,专欲仰仗他人帮忙,即有七口八舌,亦复无济于事!"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李鸿章的失败:"所以失败之故,其自取也!"认为清政府在军事外交上的失败,李鸿章难辞其咎。
梁启超认为:面对国力日渐强盛、正在全力扩军备战的日本,李鸿章对日本的野心始终认识不足,对敌我力量的对比没有较为清醒的认识,过于依赖列强却又不断受到列强的敲诈。
战争开始之后,军事部署以及指挥上又连连失误,终于以一场惨败宣告了其对日政策的彻底失败,成了中华民族的罪人。
李鸿章的卖国行为,就连光绪皇帝都看不下去了。
他在李鸿章签订《中俄密约》时,便曾破口大骂李鸿章:"是举祖家发祥之地一举而卖与俄人矣!"但李鸿章有慈禧当后台,光绪帝对他虽然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慈禧令庆亲王与侵略者议和。
但八国联军却提出,只和李鸿章谈判。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从此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李鸿章也就此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代理人和走狗。
当年11月,李鸿章在国人的痛骂中死去,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五、
毛泽东曾说过:"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而李鸿章,凡是伟人口中的那条走狗。
李鸿章曾这样说过日本:"若想中国没有后患,必须灭掉其国。"
但他也不过只是嘴上说说而已,终其一生,也没有为这句话做过任何实质性的事情,反而是将大清花费了几十年心血的北洋水师,拱手葬送在了日本人的手中。
镇南关大捷之后,全国军民都见到了抗法战争胜利的曙光。只有李鸿章要求"乘胜即收",命令各部停战撤兵。
前线将士闻讯,"皆扼腕愤痛,拔剑斫地,恨恨连声"。老将冯子材义愤填膺,上折要求"诛议和之人",全国各地的爱国人士也纷纷赋诗填词,痛骂李鸿章,称他为清朝的秦桧,他的"停战撤兵"同秦桧命令岳飞从朱仙镇撤兵如出一辙。
《马关条约》签订后,举国上下更是充满了对李鸿章的唾骂声。
辽东人民"无不同声痛哭,愤不欲生",台湾人民还发布檄文,痛骂李鸿章是"贼臣","无廉耻,卖国固位,得罪于天地祖宗。"
在全国上下一片唾骂声中,李鸿章惶惶然如丧家之犬,连向朝廷汇报的勇气也没有,只好让美国人科士达替他向朝廷复命,并代表他办理移交台湾手续。
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不少为李鸿章"平反"的文章。
这些文章认为,是李鸿章让清王朝在列强压迫的缝隙中苟延残喘了几十年,使得日本不敢发动对大清的全面战争,李鸿章不但不是卖国贼,还是个"大忠臣",甚至说当时的西方人都认为李鸿章是"东方的卑斯麦",是"十九世纪三大伟人之一"。
但站在民族大众的角度看,李鸿章毫无血性,懦弱不前。
不敢打,不敢硬,只知道这个退,那个让,最后败了还赔钱,不是卖国贼是什么?李鸿章只知道维护清王朝的利益,而漠视中华民族的真正利益,面对侵略者一再退让,签约割地赔款,丝毫不作反抗奋战的考虑,是个卖国贼无疑。
我有位朋友曾对我说过,为什么现在网络上会有对秦桧、李鸿章这样的人的洗白文章?因为不洗白历史上的这些卖国贼,如今的卖国贼们怎么办?细细想来,这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