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柳白】盲目鼓吹对华"去风险"的同时,难以割舍的贸易纽带,越来越把德国乃至欧洲政客拽回现实。

昨天(20日),德国财长兼副总理克林拜尔刚刚结束了为期四天的访华之旅,此行牵动了一众德媒目光。有媒体披露,中德之间的实力对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德国政府内部产生了一个怪异的现象:人人争相证明自己能与中国建立更好的联系。德国之声则刊文称,在德国试图降低对中国依赖之际,自中国的进口仍持续增加,凸显德国在调整对华经济依赖时仍面临结构性挑战。

欧洲政客不断强调对华"去风险"之际,最新的贸易数据却揭示了一个截然相反的现实:欧洲经济对中国的依赖正变得前所未有地深。

克林拜尔20日结束访华之行 IC Photo

过去12个月,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达到3100亿美元,超过对美国的贸易顺差3020亿美元,除2008年次贷危机导致美国经济停滞的三个月外,这种情况从未发生过。

德国的情况尤为明显。德国政府11月19日公布的最新进出口贸易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9月,德国与中国的贸易总额为1859亿欧元(约合1.52万亿元人民币)。中国超越美国,再次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

分析认为,这一趋势反映了欧洲"去风险"战略的局限性,中国对德国的贸易影响力已重新回到顶峰。

《南德意志报》18日在报道中形容,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德国仍然是第三大经济体。但就在不久之前,中国还在极力争取进入德国市场,如今形势却已完全逆转。

"而且,德国联邦政府内部几乎掀起了一场奇怪的竞争,看谁现在能与中国建立更好的联系,这多少令人感到诧异。"

报道对克林拜尔的访华之行表示赞同,并写道:克林拜尔是对的,彼此对话总比互相指责要好;他在中国找到了恰当的语气,没有采取居高临下的说教态度。

20日这天,刚刚结束访华落地新加坡的克林拜尔告诉记者,他从中方获得了维持关键原材料供应的承诺,称这是此次中国之行取得的最大成就。  

"最重要的一点,是中方在稀土和关键原材料问题上作出了明确承诺,确保可靠的获取渠道和供应链,中方对此表示支持,"克林拜尔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开做出的承诺,我们将提醒中方履行。"

11月5日,德国总理默茨和克林拜尔在柏林总理府出席内阁会议。

克林拜尔在华期间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四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根据联合声明,中德双方达成27项共识,包括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加强财金领域合作、共同完善国际经济治理等。

他说,这传达了"德中合作的明确信号"。"这就是我来这里的目标,效果很好。我相信我能够为确保德中关系的良好做出贡献。"

德国之声20日刊文说,中国自2016年到2023年间一直是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国,但2024年起,随著德国试图降低对中国的经济依赖,美国再度跃升为德国的最大贸易伙伴。

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前9个月,德国自中国的进口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8.5%,但德国对中国出口则大幅下滑了12.3%。这一趋势出现之际,中国制造业因美国高额关税而将更多产品转向其他市场,而中国企业也在多个产业成为德国企业的重要竞争者。

荷兰国际集团(ING)德国经济学家卡斯滕·布热斯基(Carsten Brzeski)指出,这一变化"反映了美国关税对德国出口造成的负面影响"。

根据今年7月达成的协议,欧盟对美国的出口将面临基础税率15%的关税,远高于特朗普重返白宫前的水平,对已陷入困境的德国经济而言是沉重的压力。

布热斯基指出,"这显示德国经济,尤其是工业部门,仍然依赖从中国进口稀土、半导体及其他关键原材料",也突显德国正试图摆脱对中国经济依赖时所面临的结构性挑战。

《法兰克福汇报》的评论则认为,中国企业以投资方式在德国经济界进行"战略布局"的同时,德国在对华经济关系中,却严重缺乏战略考量:

"在同既是伙伴,也是对手的中国展开经济竞争时,德国有时候看上去更像一个战略侏儒。"报道称,"德国经济确实有一些战略优势,例如技术上的精益求精,以及诚信可靠。但这些王牌却很少会持久性地发挥作用,而当中国已经在芯片或稀土开采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时,我们只会惊讶不已。"

早在2023年7月,德国时任政府公布了一份所谓"中国战略",意在敦促对华"降风险"和减少对中国的经济依赖,但在具体措施或具有约束力的目标上含糊其词。默茨政府近来同样对华动作不断。

然而,德国企业界并不认同德国政府的"中国战略",纷纷发声强调中国市场的重要性。

去年4月,德国经济研究所发布报告称,德国经济高度依赖中国,且"明显的结构性去风险趋势并未显现"。报告发现,2023年,中国仍是德国最重要的进口贸易伙伴。在化工、计算机和太阳能电池等关键产品类别,德国仍"高度或严重依赖中国"(即对华具有高度进口依赖性,从中国进口份额至少为50%)。

在11月14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林剑就欧盟中国商会发布的《中国企业在欧盟发展报告》答记者问时表示,近年来,欧方鼓噪对华经济竞争,持续推进对华"去风险",以维护"经济安全""公平竞争"等为名,出台了一系列保护主义措施。有关做法不仅无助于提高欧方自身产业竞争力,还对外释放了欧盟市场开放程度不断倒退的消极信号,影响了中国企业赴欧投资信心,最终只会损害欧方自身利益。

林剑呼吁中欧更应坚持对话合作,坚定维护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通过对话协商妥善解决分歧摩擦。希望欧方恪守市场开放承诺和公平竞争原则,认真倾听并重视解决中国企业的合理建议和正当诉求,为中国企业赴欧投资兴业营造公平、可预期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