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枚导弹打醒了俄罗斯,普京向北约打出明牌,美国制定新俄乌停火方案!要求乌方割让顿巴斯?
据环球时报报道,当地时间11月18日,乌克兰武装部队用美制海马斯火箭炮,向俄罗斯沃罗涅日市发射了4枚ATACMS战术弹道导弹。路透社援引俄国防部消息称,这些导弹瞄准的是民用目标,好在俄军方的S-400与"铠甲"防空系统形成的立体防御网发挥作用,将所有来袭导弹悉数击落。被击落的导弹残骸还是造成了附带损失,砸坏了当地老年医学中心和孤儿院的屋顶,一栋私人住宅也未能幸免,万幸没有平民伤亡。
乌克兰军方当天就高调宣布了这次行动,将其吹嘘为"打击俄纵深的重大进展"。他们或许没料到,俄军的侦察系统早已锁定了发射位置--哈尔科夫州楚格伊夫市东南部50公里处。不等乌军转移发射装置,俄军的"伊斯坎德尔-M"战术弹道导弹就呼啸而至,不仅炸毁了两套海马斯火箭炮及配套弹药库,还当场击毙10名操作官兵。这记精准反击,成了乌军高调炫耀后的一记响亮耳光。

11月19日,俄罗斯用一场大规模轰炸给出了更强硬的回应。俄国防部通报显示,当天动用了62枚各型导弹和数百架伊朗"沙赫德-136"自杀式无人机,其中包括图-95MS轰炸机发射的48枚Kh-101巡航导弹、黑海舰队护卫舰发射的10枚"口径"巡航导弹,还有图-22M3轰炸机发射的Kh-22导弹。泽连斯基则在讲话中放大了攻击规模,称俄军发射了超470架无人机和48枚导弹,这种数字上的差异,更像是双方舆论战的又一次交锋。
俄军的打击清单精准且致命。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州的布尔什滕热电厂、文尼察州的拉迪任热电厂被Kh-101导弹炸毁,利沃夫州的罗兹迪尔变电站成了"口径"导弹的目标,波尔塔瓦州的天然气储藏井则被Kh-22导弹命中。捷尔诺波尔市的军工企业遭袭后,还引发了氯气泄露,当地空气氯含量超标6倍。此刻的乌克兰,从西部的利沃夫到东部的哈尔科夫,从北部的基辅到南部的敖德萨,几乎都被导弹和无人机的爆炸声笼罩。
这场轰炸背后,是普京对北约打出的"明牌"。俄军方很清楚,美欧对乌克兰的支持从未减弱,武器、弹药、经济贷款源源不断,就连乌克兰缺天然气,欧盟都立刻送上门。既然西方不愿收手,俄罗斯干脆放弃了模糊策略,公开宣布将以"10天一轮导弹+每日无人机轰炸"的节奏,持续打击乌克兰的铁路、发电厂和天然气储备。没有暖气、电力和水的冬天已经到来,普京要做的,就是用民生压力彻底瓦解乌克兰的抵抗意志。

有趣的是,就在俄乌战场打得火热时,美国抛出了新版乌克兰和平计划。《金融时报》披露,这份计划里藏着不少向俄罗斯倾斜的条款,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要求乌克兰割让整个顿巴斯地区,美欧还会出面承认克里米亚和顿巴斯是俄罗斯的合法领土。计划甚至要求乌克兰把武装部队规模缩减到现在的40%,放弃远程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等能打击俄本土的武器,连俄语和东正教的官方地位都要恢复。
看似俄方占了便宜,实则这份计划根本满足不了俄罗斯的核心诉求。俄军方付出巨大牺牲占领的扎波罗热、哈尔科夫部分地区,计划里只字未提,普京不可能让军队吐出已经到手的土地。更关键的是,计划对北约东扩没有任何限制,这恰恰是俄罗斯发动特别军事行动的核心原因之一。美国想靠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案停火,本身就是异想天开。

乌克兰对这份计划的抵触更直接。泽连斯基政府刚因腐败大案被美国施压,转头就用ATACMS导弹袭击俄境内,这种军事冒险正是对美国方案的无声抗议。现在的乌克兰,前线节节败退就寄望于打击俄罗斯石油出口,试图靠引爆对方经济来翻盘,这种思路本身就透着绝望。
4枚ATACMS导弹没能撕开俄罗斯的防线,反而换来了全境被轰炸的后果。美国的和平计划看似兼顾各方,实则既没满足俄罗斯的领土诉求,又触碰了乌克兰的底线。北约还在源源不断输送武器,俄罗斯的轰炸也没有停歇,这场冲突的终点在哪里,没人能给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靠牺牲小国利益换取的"和平"终究是镜花水月,只要北约东扩的隐患还在,俄乌之间的火药桶就永远不会彻底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