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比亚迪将召开智能化战略发布会,"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系统无疑是最大看点。消息一经传出,资本市场迅速做出强烈反应,带动A股新能源板块集体躁动。

"天神之眼"的技术亮点

硬件配置丰富:"天神之眼"配备了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和超声波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以仰望U8为例,就搭载3颗激光雷达、5颗毫米波雷达、12颗超声波雷达和12颗高清摄像头。众多传感器协同工作,能够实现360度无死角的环境感知,为车辆的智能驾驶提供了精准、全面的数据支持。

算力平台强劲:决策层面,"天神之眼"配置比亚迪全自研高算力智驾计算平台。目前仰望U8采用的双Orin X芯片算力达508tops,并且比亚迪还推出了DiPilot100、300、600平台,未来还计划推出DiPilot 1000、2000平台,为L3级自动驾驶的落地积极筹备。

算法先进独特:采用端到端大模型架构,结合BEV算法和Occupancy Network技术,不依赖高精地图也能对异形障碍物、施工路段等复杂路况进行精准识别。像其无图城市领航(CNOA)功能,可实现复杂路口通行、红绿灯通行、自主超车等多种驾驶行为。

"天神之眼" 的市场意义

打破高端垄断:"天神之眼"主打"低成本+高精度",通过自研芯片和算法优化,将激光雷达成本压缩至行业均价的30%,有望实现10万元级车型全覆盖。这意味着智能驾驶不再是高端车的专属,比亚迪以"平民智驾革命"的姿态,试图打破行业潜规则,让更多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智能驾驶的便利。

重塑竞争格局:比亚迪年销300万辆的庞大销量,使其能够构建实时路况数据库,加速算法迭代。其智驾系统价格仅为特斯拉FSD的1/5,实测接管率低至0.1次/千公里。这一技术路径可能会倒逼蔚来、小鹏等新势力重新调整定价策略,对全球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带动供应链变革:比亚迪自研芯片的规模化应用,可能会挤压地平线、Mobileye等第三方供应商的市场份额,促使传统Tier1供应商加速转型,推动整个智能驾驶供应链的洗牌。

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潜在争议与担忧:部分分析师质疑"天神之眼"的量产交付能力,认为宣传视频可能存在"场景限定"嫌疑。也有投资者担忧低价策略会引发行业恶性竞争,导致整个智能驾驶行业陷入"参数内卷",重蹈光伏产业低价竞争的覆辙。

国际竞争加剧:英伟达在比亚迪发布会前夕宣布GTC 2025大会将增设"量子计算日",试图以底层技术优势压制中国智驾突围。中美科技博弈从芯片战蔓延至智驾生态,比亚迪"天神之眼"的推出,无疑是中国在智驾领域与欧美竞争的重要一步。

政策与市场机遇:中国工信部已表态支持L3立法试点,比亚迪"天神之眼"的突破或加速相关法规落地,为智驾商业化扫清障碍。若10万元车型实现L3级自动驾驶,消费者购车决策将从"续航焦虑"转向"智驾体验",彻底改变市场竞争维度,催生出新的万亿级应用场景。

结语

比亚迪"天神之眼"智驾系统的推出,是其从"三电王者"向"智驾黑马"转型的关键一步。它不仅展现了比亚迪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创新决心,也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挑战。2月10日的发布会将是一个关键验证节点,让我们共同期待"天神之眼"的正式亮相,见证智能驾驶新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