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且潮湿、闷热的时段,而马上就要进入"三伏天"了,从日历上已经可以看到,今年是7月20日入伏。

那今年的三伏天有什么特点,农谚说"早入伏冷飕飕,晚入伏旱死牛",今年入伏早还是晚呢?这句俗语又是否有科学依据呢?

今年三伏天时间表来了!

三伏天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计算入伏日期有"夏至三庚便入伏"的说法,即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

今年夏至是6月21日,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是7月1日庚戌日,第三个庚日为7月20日庚申日,所以今年7月20日入伏,也就是初伏的开始。初伏从7月20日至7月29日,共10天。

中伏的计算相对复杂些,当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若有5个庚日,中伏则为20天。

而今年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所以中伏从7月30日至8月8日,共10天!

末伏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的,今年立秋是8月7日,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8月9日庚辰日,末伏从8月9日至8月18日,共10天。

因此,整体来看今年三伏天共计30天,是比较少见的"短版"三伏天。可以说是近十年来最短的一个三伏天了!

今年三伏天有哪些特点?

①近10年最短三伏天

今年7月20日入伏,8月18日出伏,总共30天,打破连续10年40天的"超长待机"。别以为天数短就不热,过去两次30天三伏天,都出现过40℃+极端高温,今年同样不能掉以轻心。

②入伏、出伏都是"六月廿六"

今年入伏(7月20日)和出伏(8月19日)都赶上农历"六月廿六" ,虽然民间认为双六月会更热,但实际气温还得看副高控制情况,阳光足、下沉气流强,闷热感就少不了。

③母伏天,闷热多雨

按农历单双数判断,今年入伏是六月廿六,属于"母伏"。老话"公伏凶,母伏爽",这里的"爽"不是凉快,而是雨水多、闷热加剧。气象部门预测,7月华北、东北暴雨频繁,江南、江淮等地高温热浪不断,防涝抗旱两手都要抓。

④秋老虎凶猛

今年8月8日立秋,8月9日才进入末伏,典型的"秋包伏"。再加上"晚立秋"属性,双重buff叠加,立秋后很可能持续高温,做好持久战准备!

⑤晚入伏,更燥热

7月20日才入伏,是近20年来最晚的一批。俗话说"晚入伏热死牛",三伏天大概率热到离谱,防暑降温、祛湿健脾的措施赶紧安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