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天早上一觉醒来,东京的朋友圈又多了个前首相。

有人习惯了首相换得快,可十个月的速度,还是让人愣一会。

石破茂去年才刚把钥匙拿到手,这还没捂热,就被赶下台了。他没力气解释,只丢下一句话。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谁推动了这一切?

房间里总有人觉得,是中国,是美国。可是不是这两个字能说清。

石破茂上台开始,操心最多是渔民。有时候他念叨北海道扇贝卖不出去,总想让中国买单。

可人不能两头讨好。给渔民找买家,自己跑去美国,又和特朗普握手、答应很多条件。

每个承诺都像一块石头压着。2月份跑去美国,本来想送点好处。但回来,嘴里却又说起台湾问题和南海,气氛马上就变了。

北京人不说话,但市场反应比谁都快。扇贝还在仓库里,渔民出来骂人。

风还没往哪儿吹呢,美国那边又催账。石破茂答应投资,又同意买车和大米,还加了关税。5500亿美元是个大数字。

可数字越大,胃口也越大。八月下旬,谈判一下就崩了。媒体不用点火,都在自己喊。能上新闻的只有"卖国协议"几个字。

这下支持率掉得很快。七月的选举,自民党连最基本的席位都保不住。石破茂再出门,没人再喊他名字。

屋里那些老大哥坐不住了。有人小声说,是时候写辞职信给他准备了。

谁要接盘?

高市早苗名字喊得挺响。她经常去神社,每次发言,都带着点火气。她喜欢用"台海有事就开打"这种话。

若她真坐进首相办公室,中日关系想缓一缓也很难。

有些人说小泉进次郎可以。他脾气软,也愿意少些冲突。可人说他还是太嫩,老家伙们不放心。

林芳正也试过。有经验,总是做事慢慢悠悠,没啥新意思。

石破茂辞职,不只是他个人的结局。日本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其实很难选边。向左,向右,时间都不等人。

新首相是谁?很多人关心。但无论是谁,路都不会好走。

两边不是路口,是高墙。

大家在问,是硬着陆,还是再谁都不敢接电话。很多事情,没人敢打包票。

中日关系,过去几年就一直冷着。很多人喜欢乐观,但最近,也不敢再有指望。

什么转机,什么春天,总是听别人讲。桌上多了一个辞职信,外面还是风大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