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村道6A号,出大事了。

不是明星出没,也并非名人买楼--而是一桩让人听了都背脊发凉的命案!

一位34岁的法籍女子,在自己几千万的豪宅里,亲手将7个月大的女儿放进浴盆溺死,之后走进衣帽间,用皮带上吊自尽。

你没听错,这起母女双亡的惨剧,就发生在港岛南区的寿山花园。

这里是出了名的高级住宅区,住的大多是外籍家庭、本地富豪,有人说连这片空气都比别处贵。

但这一次,再贵的环境也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

根据警方和媒体披露的细节,女死者是法台混血,生下第一个孩子后,产后抑郁复发,情绪不稳,原本就需要服用抗抑郁药物。

案发当天,她特意让丈夫出门,又碰巧外佣也不在家。她在屋内来回踱步,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心理挣扎,最终在短短20分钟内结束了两个生命。

等丈夫两小时后回家,推开门迎接他的不是孩子的笑声,而是一片死寂。

更令人心碎的是,现场还发现了一封留给家人的遗书。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几句:"不开心"、"对不起"--字字写满绝望。

寿山花园母女双亡的新闻一出,全港震惊。

毕竟这是在号称"最安全最优质"的地段、住在百万豪宅里的家庭,谁能想到悲剧悄无声息地降临?

但其实几天前,香港另一栋顶级豪宅--山顶道1号,也刚刚发生了一起命案。

没错,就是那个被称为"香港最顶豪宅之一"的山顶道1号。

这里曾经是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和太太的故居,住了整整11年。

现任业主是被称为"重庆李嘉诚"的富豪张松桥,他在2004年就斥资1.38亿港币买下这栋独立屋,之后还把这个名字带去内地,建了700个单位的"山顶道1号"楼盘。

风水?有过传说。

历史?有文化加持。

身价?数字动辄过亿。

按道理说,应该是最吉最贵的超级豪宅,结果--

10月8日早上,一名31岁的菲律宾籍女佣被发现在屋内房间上吊,现场没有遗书,也没有挣扎痕迹,警方到场后证实她已经当场死亡。

这一吊,也让这栋位于"天花板地段"的洋房直接被贴上了"凶宅"标签,成了全港焦点。

你说这是什么玄学?才刚爆出一个豪宅命案,没过几天就又来一个?关键是:

香港的"凶宅效应"可不是说说而已。

在香港,只要单位里发生过非自然死亡事件,哪怕是自杀、意外死亡,通通都要列为"凶宅"。这顶帽子一旦戴上,不管你房子再大、地段再金,都躲不过市场的冷眼。

根据本地研究数据显示,自杀事件平均让单位价格下跌 19%,如果是谋杀,价格可直接跳水到 34.5%。而且影响不止于此,它还有"扩散效应":

同一楼层的单位会跌 8.9%

上下三层也会受牵连,价格下跌 8.3%

再上下多几层,影响也还在,跌幅大约 7.5%

整栋楼的其他单位平均也会跌 6.2%

连隔壁大厦的单位,也可能小跌个 3.3%

更重要的是,这种影响不是"过一阵子就好了"那种。

研究显示,三年之后,凶宅价格依然没有回升迹象。

而在长达 16年 的追踪数据中,凶宅单位始终低迷,没有"翻身"的机会。想靠时间洗白?

不好意思,这一劫根本没法洗。

同层的单位可能随着时间略微回升,但也非常慢。至于整栋楼或整座屋苑,若没彻底改建翻新,影响几乎是永久的。

想隐瞒也没门。在香港,卖家有法律义务披露房屋是否为凶宅。你要是敢隐瞒,被发现可是要赔到破产的。

更别说,现在资讯发达,买家随便一查凶宅资料库,什么时间、哪一栋、哪一个单位、谁死的、怎么死的,统统一清二楚。

别说是买家,连地产经纪都怕接这种盘。因为即使房子再便宜,他们也担心卖出去后惹麻烦、引投诉、败人品。

你想想,一栋几千万、甚至上亿的豪宅,原本是"身份象征",结果一朝变成"凶宅代表",瞬间从香饽饽变成烫手山芋,能不惨吗?

但更让人唏嘘的,是这些"天价悲剧"背后,其实藏着深层的社会问题。

寿山村的那位母亲,是产后抑郁;山顶道的女佣,可能是在异乡孤独无助。

这不是豪宅能解决的问题,是情绪、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系统、雇佣制度共同的问题。

说到底,花几千万住进豪宅,谁都想要个"高枕无忧"的人生,但现实往往比你想的复杂得多。

凶宅、悲剧、崩溃……这些并不是穷人才会遇上的事,豪宅住户也逃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