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稀土传出重磅消息,一下子打破了过去25年的记录,美财长甚至公开吹嘘,中国的"王牌"正在失效,美国很快就要摆脱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卡脖子"。

那么,美国究竟爆出了什么重磅消息?中国的稀土优势真的会失效吗?

当地时间11月7日,美财长贝森特宣布美国造出了25年来第一块稀土磁铁。声称这意味着美国终于要摆脱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卡脖子"。他甚至夸口说,这是特朗普政府"国家紧急能源命令"的重大成果,是美国制造业复兴的重要一步。

然而,这所谓的"突破",真有贝森特说的那么神吗?

众所周知,特朗普上台后,几乎把"关键矿产"当成了国家战略支柱。从澳大利亚到蒙古,从南美到非洲,美国签下了一堆稀土合作协议,连"五眼联盟"都被拉进来组建"关键矿产俱乐部"。同时,美国政府还直接投资、入股几家稀土企业,力图在最短时间内重建完整的稀土产业链。如今,他们终于造出了稀土磁铁,贝森特兴奋地宣布--美国的稀土时代回来了。

这番表态确实漂亮,也符合特朗普政府的风格:哪怕只是一块样品,也要当成战略胜利来宣传。贝森特在采访中强调,美国稀土企业e-VAC Magnetics LLC在南卡罗来纳州开设的新工厂,不仅生产了第一块磁铁,还"带动就业、振兴制造业、提振信心"。听起来仿佛美国已经在稀土领域脱胎换骨。可真相是,这种说法更像是一场政治秀。

要知道,美国并不是没有稀土资源。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就掌握了稀土开采和加工技术,只是后来出于成本和环保考虑,主动放弃了。如今他们重新上马稀土项目,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供应链不完整。全美真正有规模的稀土矿只有加州的芒廷帕斯矿,储量仅占全球1.3%,而且几乎都是轻稀土。至于重稀土--那种广泛用于高性能武器、导弹、精密电子的关键材料--美国几乎拿不出像样的储备。

换句话说,他们现在挖的矿、炼的料,根本无法支撑高端产业。更棘手的是,即便有了矿石,美国的加工能力也落后太多。过去几十年,美国的稀土精炼、分离设备几乎全被拆光,很多技术人员改行或退休。哪怕美国能挖出稀土矿,也还得送到中国加工,这才是"卡脖子"的真正含义。

如今造出一块磁铁,看似象征意义重大,但从技术角度讲,它只是实验室成果。想要让这种生产形成规模、进入商业循环,至少还得五到十年。技术、环保、人才、成本,每一个环节都卡着美国。尤其在冶炼分离领域,中国经过三十年积累,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美国即使砸钱,也很难在短期内追上。

贝森特的高调宣传,更像是一种政治姿态。他的采访选在美国中期选举前夕,背后显然有稳选情的考虑。特朗普政府目前在国会占据多数,政令推行顺畅,但如果民主党在中期选举反超,特朗普的行政权力就会被削弱。现在拿"稀土突破"来当政绩,既是给选民看的信号,也是向企业界打气的手段。

事实上,美国内政的压力远比外界想象的大。经济复苏缓慢、通胀反弹、就业市场不稳,选民对政府信心不足。贝森特的"稀土胜利论",某种意义上是转移国内焦点的政治操作。毕竟,和复杂的经济数据相比,一块"稀土磁铁"更容易让人觉得国家在"重新崛起"。

可讽刺的是,这块磁铁背后依旧离不开中国。美国要买稀土原料、稀土金属甚至关键设备,很多还是通过第三国绕道采购自中国。而他们自诩的"独立供应链",本质上只是对全球供应链的重新包装。至于所谓的"去中国化",更多是口号层面的喊话。

特朗普政府当然知道这一点。但他们依然要这样说,因为这能营造出一个"美国制造回来了"的政治幻象。对选民而言,这是爱国情绪的出口;对企业而言,这是政策扶持的信号;对盟友而言,这是继续站队美国的心理安慰。

而中国根本不需要为此焦虑。美国能在稀土领域重新布局,是好事--这说明全球稀土产业的竞争正在变得更理性。可想要撼动中国几十年积累的产业优势,绝非几条行政命令和一间新工厂就能做到。中国拥有完整的供应链、庞大的科研体系和经验丰富的工程队伍,这种结构性优势不是钱能砸出来的。

真正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政治逻辑--他们要在任何领域制造一种"我们在赢"的叙事。哪怕只是象征性的突破,也要放大成国家战略的胜利。对特朗普政府来说,这种"胜利幻觉"是凝聚支持率的燃料。问题是,等到幻觉被现实打碎,谁来为此买单?

也许那时,美国人会发现,花几十亿美元造出一块"独立"的稀土磁铁,并没有让他们摆脱依赖,只是换了一种更昂贵、更复杂、更不稳定的方式,重新依赖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