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溜得飞快,公历7月已至,那意味着一年里最火的三伏天就要来了。
今年这伏天到底有啥门道?稀奇得很,居然是20年一遇的事儿!这可不是瞎吹,咱翻翻旧历,细细数来。
往年三伏天开头落脚的日期,大多数在7月11日到20日之间兜转。
早的有2021年的7月11日,晚的像2006年、2025年的7月20日,近二十来年就这么两次最晚入伏。
偏偏晚入伏的那些年,三伏天总拖长到30天整。
今年2025年凑巧又撞上7月20日开门,算得上稀奇了。
为啥大伙儿得紧盯这点?三伏天的长短靠老祖宗留下的法儿算,讲究-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四庚数中伏,秋后一庚数末伏-,夏至到立秋中间的庚日数定了中伏天数。
回看近二十年,2008年到2024年整十来个年头儿,中伏都拉满20天,总长度压到40天。
2005年、2007年还有今年2025年却是个例外,因着庚日只四回,中伏缩成10天,全程就30天。
今年从7月20日开锣,8月18日收场,恰恰30天一程子。
这数字不平常,直接掰断了过去十年40天的老规矩,成了最短的一回。
最短不等于凉快,记得2007年和2012年那两回30天伏天,人热得直跳脚,温度飙过40度。
咱自个儿那年头也是空调吹得停不下来,汗珠子跟下雨似的。
今年会否重演这种蒸笼天,得看老天爷脾气。
气象台早放出风儿,北方可能被热浪裹着,长江一带更是烤箱似的,大家伙儿少出门,家里凉席扇子得备齐。
今年历法上还有个怪事儿,入伏和出伏都挤在同一个农历日子-六月廿六-上。
7月20日当头伏那天是六月廿六,8月19日末伏结束也是-闰六月廿六-。
这情况屈指可数,打小听老辈人唠叨,农历六月热得狗都不喘气,偏生今年搞出个闰六月,意思是热度拉长加倍。
他们常说-双六月热成饼-,其实纯粹口耳相传,没半点儿科学依据。
我琢磨着温度高低全凭大气折腾,副高压力一大,太阳毒辣辣照下来,闷罐子天气就躲不开。
气象数据早明摆着,今年7月副高强势,华北东北怕是瓢泼大雨不断,江南一带烤火似的,别侥幸偷懒,多备防汛防暑用品。
三伏天还有公母之分,民间掐着农历日子单双数来算,单数算公,双数算母。
今年入伏日六月廿六是个双数,那便是-母伏-了。
老话儿讲-公伏凶,母伏爽-,公伏烤死人,母伏却闷热多雨。
今年既然是母伏,说明温度高之余雨点子不断,小心点儿涝灾淹了院子。
雨一多湿气重,身上黏糊糊像裹了胶布。
从过去经验看,母伏年份雨水多,屋里容易返潮霉味儿,通风抽湿机早安排上。
说到收尾的热劲儿,今年秋老虎恐怕更张牙舞爪。
伏天快结束时,大伙儿关心是否-秋包伏-或-伏包秋-。
秋包伏是末伏开始晚于立秋,今年立秋在8月8日,末伏8月9日才到,妥妥的秋包伏。
俗话讲-秋包伏热死牛,伏包秋凉悠悠-,意思是秋包伏年份的热天还蹦跶得久,能拖到十八九天。
加上今年立秋晚了点儿,那句-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又应了景。
秋老虎一来,立秋后的天儿还能煎鸡蛋,出门干活儿带水壶别忘。
末了说回入伏时间,今年7月20日开门晚入伏,真是少见。
民间早流传-早入伏凉飕飕,晚入伏热死牛-,晚入伏预示着伏天可能酷热难耐,闷罐子天逃不脱。
实际温度还得盯住气象台预报,盲目恐慌毫无必要。
数据说话,七月八月高温雨多轮着来,该做啥准备自己掂量清楚。
热天不省事,防暑措施整到位,活得舒坦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