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最新发布的上半年数据显示,我国物流行业在复杂经济环境中稳步前行。依托产业结构优化、政策精准施策与技术创新赋能,物流运行效率持续提升,为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总量与结构双优,需求韧性凸显

上半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171.3万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超同期GDP 0.3个百分点,彰显物流对经济的强劲拉动。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增长5.8%,贡献了85%的总量增长,筑牢产业链根基。新兴领域表现亮眼: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物流需求分别增长10.9%和9.7%,3D打印设备、工业机器人等相关物流实物量增幅超20%,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二、效率指标向好,成本优化见成效

关键指标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至14.0%,较一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回落0.1和0.2个百分点。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蔡进指出,这一比率每降0.1个百分点,相当于100万亿元GDP节省1000亿元成本,印证了降本增效专项行动的实效。上半年社会物流总费用9.2万亿元,成本控制与效率提升的协同效应逐步显现。

三、政策与基建联动,夯实发展根基

政策端持续发力:物流领域基础设施贷款发放120亿元,同比增67%;新增30个国家物流枢纽,枢纽网络进一步完善。基建领域亮点突出:铁路、水运投资分别增长5.5%、6.6%,多式联运加速突破--国家铁路铁水联运集装箱发送825.4万标箱,同比增18.1%,95306平台上线102条"一单制"线路,有效打通运输衔接堵点。

四、产业协同深化,价值创造升级

物流与实体经济融合迈向纵深。高技术制造领域物流需求呈现智能化、定制化特征,消费升级推动电商、冷链等业务高位运行。数据显示,规模以上物流企业供应链合同订单量增长26%,一体化业务收入占比提升0.1个百分点,物流服务从"成本中心"向"价值中心"转型,保管环节仓储及装卸占比同比降0.4个百分点,协同效应显著。

五、技术赋能全链路,智能转型加速

数字技术重塑物流生态:运输环节通过大数据优化路线,货运平均运距降1.2%,铁路货车周转效率提3.2%;仓储环节自动化设备普及,6月末库存周转指数达55.7%,货物出入库时间缩短。快递行业应对"小时达""碎片化订单"需求,通过前置仓、AI分拣等实现降本增效,业务量超950亿件(同比增19.3%),单票价格下降7%-8%,科技赋能成为竞争核心。

六、细分领域亮点频现,内外循环畅通

铁路物流:货运量19.8亿吨(同比增3%),煤运通道高效保供,大秦、浩吉等线路运量稳增;

跨境物流:中欧班列开行9310列,中亚班列增24.7%,中老铁路跨境货运量302.9万吨(增9%);

航空物流:货邮量478.4万吨(增14.6%),国际货运增23.4%,新增117条国际航线,聚焦高附加值货物;

民生物流:快递业务量持续领跑,支撑消费市场活力。

七、挑战与展望:从规模到质效的跨越

当前物流企业仍面临盈利压力,重点企业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达90天(同比增0.9天),融资难问题待解。下半年,随着政策落地,升级制造、绿色物流等领域有望发力,行业将加速从"规模扩张"转向"质效提升"。未来需以政策、技术、模式创新为抓手,持续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让物流行业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