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了两年半,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的战争也已经过去了一年多。不过在1月15日,以色列与哈马斯就加沙停火达成新的协议。

和2023年11月的停火协议不同,这次卡塔尔、埃及和美国都参与了其中,说白了,就是为这次协议担保。监督双方停火、交换被扣押人员、以军逐步从加沙地带撤离等事宜。并确保协议所规划的全部内容得到全面而有效的落实。协议预定于2025年1月19日正式启动。

这对于已连续15个月在冲突中艰难求生的加沙地带民众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那这次多国介入,巴以之间的矛盾能化解吗?加沙的和平曙光又能否长留?今天我们聊聊这个话题。

巴以冲突的历史

在我个人看来,其实巴以之间的矛盾根本无解,根据犹太人《圣经》记载,以色列曾经的确建在巴勒斯坦地区,看他们耶路撒冷的哭墙就知道,这片土地的确曾属于犹太人,但却被罗马人入侵,最终导致犹太人2000年的流亡。

但巴勒斯坦也没错啊,你已经被灭国了,难道这片土地还有留着给你?

可1897年,随着犹太人种族主义运动锡安主义运动的兴起,犹太人却开始大规模迁移至巴勒斯坦地区。

1917年一战期间,英国军队进入巴勒斯坦南部,夺取了耶路撒冷。为了在战争中获得更多支持,进而控制中东,英国发布了模棱两可的《贝尔福宣言》。

宣言虽然没有直接向犹太人承诺让他们在巴勒斯坦建国,但支持犹太人在那片土地上落户生根、长久发展,这成为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发展的保护伞。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勒斯坦地区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在英国等国家的操作下,巴勒斯坦被划分为犹太人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两个国家。但这份决议诸多条款都有利于犹太人,有失偏颇。

1948年5月14日,英国托管期结束,犹太人宣布成立了以色列国。次日,埃及、约旦、叙利亚、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发动了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并在随后的岁月中历经了多次战争。

特别是自2023年10月7日以来,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的紧张局势。据中国网报道,自当天黎明以来,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多个地区的袭击已造成21人死亡,死亡人数后来攀升至45553人,另有108379人受伤。

加沙地带作为巴勒斯坦的一部分,自2007年以来,哈马斯控制下的加沙地带成为了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对抗的一个重要战场。由于长期遭受经济封锁、基础设施落后以及频繁的军事打击,该地区的居民生活条件极为恶劣,许多人生活在贫困之中。

建筑物塌了一大片,人道主义援助点都挨轰炸,无数家庭在战火中支离破碎,流离失所的人们面临着饥饿、疾病和绝望的困境。

停火协议将分阶段实施

在当地时间1月15日晚,卡塔尔、埃及、美国三国联合发布了一项重要声明,宣布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就加沙地带停火及被扣押人员交换达成了历史性的协议。

一、停火:和平的第一步

停火是协议中最直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停火不仅能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个喘息的机会,减少直接的人道灾难,也是双方通过对话解决分歧、寻求长期和平共处的重要前提。

二、交换被扣押人员

通过交换被扣押人员,不仅可以缓解因亲人被囚而产生的仇恨与不满,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双方的互信,为后续的和解与合作铺平道路。15日晚,随着协议的公布,各方也开始呼吁以色列内阁成员尽快批准协议。

三、以色列逐步撤离

长期以来,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控制被视为巴以冲突的核心问题之一。以色列的撤离不仅能够减轻对加沙居民日常生活的限制和压力,也是向巴勒斯坦方面释放的一个积极信号。

四、流离失所居民的回归

协议中提到允许流离失所的居民返回加沙北部家园,这对于那些因战争而失去家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慰藉。

五、增加人道主义援助

最后,协议中强调增加对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援助,这是解决当前人道危机的迫切需求。战争往往导致医疗资源短缺、食品供应不足、基础设施破坏等严重问题。

那巴以这次真的能和解吗?

在历史的长河中,国家间的交往与纷争如同潮起潮落,不断上演着强者恒强、弱者求生的戏码。

回顾历史,无数弱小国家在外交舞台上遭受欺凌的例子不胜枚举。从晚清政府的屈辱求和,到二战前捷克斯洛伐克面对纳粹德国的无奈割让,再到近代非洲多国因资源争夺而沦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每一次都深刻地诠释了"弱国无外交"的悲凉现实。

这些国家之所以在国际事务中话语权微弱,根本原因在于国力衰弱,无论是经济、军事还是科技,都难以与世界强国抗衡,从而在外交谈判桌上处于被动地位,甚至被迫接受不平等条约。所以个人观点认为,以色列如今树敌太多,这也许也只是个缓兵之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