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阮佳琪】

1975年1月,时任基社盟主席、后来的巴伐利亚州州长(1978-1988)弗朗茨·约瑟夫·施特劳斯应邀访问中国,成为首位获得毛泽东主席接见的联邦德国高级政治人物。

在美苏对抗激烈的冷战背景下,这场打破意识形态藩篱的"破冰之旅",不仅奠定了巴伐利亚州对华合作的基础,成为中德交往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为拓展中欧关系打开了外交空间。

同年晚些时候,应周恩来总理邀请,赫尔穆特·施密特成为中德建交后首位访华的联邦德国总理。

有德媒披露称,这背后亦有巴伐利亚老州长的推动,施特劳斯从中国回国后,曾给施密特寄去一张明信片,上面写道"北京值得一游"。

半个世纪后,角色互换,中国"走向"了巴伐利亚。

据《南华早报》13日报道,巴伐利亚州副州长兼经济、发展和能源部长艾旺格(Hubert Aiwanger)接受采访时说,尽管中欧紧张关系日益加剧,但该州仍对来自中国的投资表示欢迎。

艾旺格坦言,布鲁塞尔对中国在欧洲大陆日益扩大的经济影响力感到担忧,他也承认欧洲确实需要增强其经济韧性和自给自足能力,但他强调,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并非解决之道。

"这一点适用于中国,同样也适用于与我们保持密切关系的其他主要经济体,比如美国或日本……我们会继续欢迎中国公司在巴伐利亚州投资。"他说。

2024年7月,第二届巴伐利亚-中国专属商务对话会在慕尼黑举行。艾旺格与25位在巴伐利亚州运营的中国企业的首席执行官会面。视频截图

巴伐利亚州素有"大企业之乡"之称,是德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州之一,也是德国面积最大的州,人口超过1300万,2022年GDP约为7168亿欧元,占到德国GDP总量的18%以上。西门子、阿迪达斯、奥迪、宝马等多家知名德国企业的总部都位于巴伐利亚州。

德媒指出,中国是巴伐利亚州在全球最大、最重要的贸易伙伴。2023年,双方贸易额达到530亿欧元,巴伐利亚州对中国的出口额达到170亿欧元,从中国的进口额近360亿欧元。过去几十年里,巴伐利亚州始终与中国保持密切联系,州长多次出访中国。

2024年3月23日,德国巴伐利亚州州长、基社盟主席马库斯·索德尔启程访问中国,寻求扩大巴伐利亚州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当时索德尔表示,他认识到中国带来的"挑战",但他更关注现实的利益,希望通过对话来解决问题。

索德尔将此次访华称为"非常非常重要的访问",他希望利用此次中国之行扩大巴伐利亚州与中国的经济联系,"特别是在德国经济和巴伐利亚州经济需要一切支持的时候,我们很高兴继续敞开大门。"

根据巴伐利亚州工业协会2024年发布的报告,传统上,中国不是巴伐利亚州企业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地。2022年中国投资仅占该州投资总额的0.7%。

但在2024年,中国对巴伐利亚州的投资创下新纪录。艾旺格告诉港媒,目前已有约500家中国企业在巴伐利亚州运营,累计创造数千个就业岗位。

合作领域也在不断拓宽。除了该州核心产业汽车制造业之外,中国企业还涉足其他多个领域,包括航空航天、能源、电信、电子和生物技术等。

艾旺格认为,巴伐利亚州强大的创新能力与雄厚的产业基础,是吸引中国投资的核心优势,使其成为中国企业在欧洲布局的理想目的地。

《南华早报》提到,作为宝马和奥迪的总部所在地,巴伐利亚州在欧洲汽车工业中占据核心地位。但随着布鲁塞尔与北京之间贸易关系的恶化,该州也陷入了尴尬处境。

这种无端担忧在电动汽车领域尤为强烈,欧盟官员宣称中国对该行业提供了所谓"不公平补贴",这遭到了德国车企等多方反对。去年,欧盟对电动汽车反补贴案终裁草案进行投票,德国、匈牙利等5国投下反对票,12国弃权。

艾旺格对此批评道,欧洲对进口中国电动汽车征收所谓"反补贴"关税的做法,并非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从根本上说,我们支持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开展开放、基于规则且符合价值观的贸易,"他说,"因此,我对欧盟去年对中国征收反补贴税的做法持批评态度,我更希望看到欧盟与中国通过谈判达成协议,找到一个符合WTO规则、无需征收关税的解决方案。"

至于如何解决中欧贸易争端,艾旺格给出的一个潜在方案是,吸引更多中国企业来巴伐利亚州投资。

他反问道,"既然欧洲消费者对中国消费品感兴趣,那中国企业为什么不能在欧洲,特别是在巴伐利亚州生产这些产品呢?"

在艾旺格看来,更多中国投资落地该州,有望实现"双赢"。

"如果中国汽车制造商希望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我们邀请他们来巴伐利亚州设立生产基地,"他说,"他们可以受益于贴近市场的本地化生产;巴伐利亚州也能借此强化工业基础。"

据《南华早报》报道,如今,中国企业在巴伐利亚州的布局已初见规模:科技公司小米和电动汽车制造商小鹏均已宣布,计划在慕尼黑建立研发中心。

早在2015年,蔚来就在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设立了全球设计中心,成为首批在该州建立运营基地的中国企业之一。

当地时间周一,蔚来欧洲副总裁张辉在慕尼黑基地接受采访时表示,该地区的汽车产业集群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不仅帮助蔚来快速与本地供应商建立合作,还能便捷对接欧洲汽车领域的人才资源,"我们在这里更容易接触到人才库,因为巴伐利亚州是欧洲汽车工业的中心。"

此外,慕尼黑常年位列欧洲最宜居城市榜单,这一优势也帮助蔚来在初入市场、品牌认知度较低时,成功吸引德国其他城市的人才迁居至此加盟。

在最近举行的2025年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IAA MOBILITY 2025,简称"慕尼黑车展")上,中欧车企的互动更直观展现了双方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态势。比亚迪、小鹏、零跑等中国车企与欧洲老牌车企分庭抗礼,均推出极具竞争力的新款车型,琳琅满目的产品让消费者目不暇接。

展会期间,德国三大汽车制造商也纷纷提及中国市场:梅赛德斯-奔驰首席技术官表示,公司已跻身电动汽车领域顶尖行列,无惧中国对手竞争,而且公司正与中国开发团队合作降低成本;宝马集团销售主管则透露,在明年新款iX3车型上市前,正密切关注中国市场激烈的价格竞争。

艾旺格指出,中德产业的紧密合作已展现出巨大潜力。过去十年,中国车企在德国的发展令人印象深刻,不仅在驱动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更在驾驶辅助系统、先进电池技术及多项创新应用领域稳步前行。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艾旺格希望,巴伐利亚州与中国的合作"双向奔赴",持续书写着中欧经贸互动合作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