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吉隆坡会谈落幕,从中方介绍的情况来看,谈判成果远超外界预期,双方就关税、芬太尼、扩大贸易、出口管制等彼此关切的议题,探讨了一些妥善处理的方案,并形成了初步共识。可以说,过去半年多中美之间主要的经贸摩擦,这次一次性都有提及。之所以能够谈得如此顺畅,除了中方的强硬态度让美方如意算盘未能得逞外,即将举行的中美元首会谈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早在数月前,美方就在为这场会谈预热,特朗普本人在飞赴亚洲开展一系列外交活动期间,更是频繁提及这场会晤,并持十分乐观的预期。据日媒共同社报道,10月29日,特朗普在结束日本之行、乘坐专机前往韩国参加APEC峰会期间,再度就中美经贸议题表态。他表示,此前对中国加征的20%"芬太尼关税"可能会下调。抵达韩国后,他又表示中美能够达成协议,这样的结果对双方来说都是有益的。
会谈还没开始,特朗普就主动松口,不难看出他确实是想要结束这场闹剧了。上台之初,特朗普便以芬太尼问题为由,连续两次对华加征10%的关税。当时作为反制,中方也对美国大豆、天然气等商品加征了反制关税。这次特朗普主动在"芬太尼关税"上松口,直接原因便是中国大幅减少从美国进口能源以及农产品,导致美国业者面临着巨大的损失和经营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会谈前夕,路透社突然爆料称,中方本周从美国采购了三批美国大豆,共计大约18万吨。虽然仍然低于往年同期的采购水平,但这是今年7月份以来,中方首次采购美国大豆。如果消息属实,预示着中美之间的经贸紧张关系有望大大缓和,美国豆农也有望走出困境。
不过对未来中美经贸关系的走向,我们仍然只能谨慎乐观。一方面,中美之间的关税战、贸易战能否就此偃旗息鼓,关键还要看接下来的元首会谈。如果只是简单的谈及贸易和关税问题,双方达成共识的可能性很高。因为过去一段时间里,美方能用的招几乎都使出来了,但无一例外都未能迫使中方让步。现如今特朗普团队应该非常清楚,再打下去不会有赢家,双方唯一的选择是回到贸易战、关税战前的状态。

但这次元首会谈,双方要讨论的并非只有经贸议题,还有俄乌等地缘问题以及最为敏感的台湾问题。在这些议题上,中美之间的分歧依旧很大。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务卿鲁比奥日前又发表了不当涉台言论,扬言不会"放弃台湾",这无疑给这场会谈埋下了一颗雷。
另一方面,由于特朗普总是朝令夕改,连自己亲手签署的条约都能撕毁,已经毫无政治信誉可言。所以就算这次中美能够谈妥,但谁也无法保证缓和局势能够维持多久。只要美方一日未能建立起正确的对华认知,中美关系就始终难以跳出战略竞争的困境。今年中美5轮经贸会谈的经验表明,特朗普不是一个有契约精神的领导人。

对我们来说,手中不缺反制工具,美方的频频造牌施压并无法主导博弈走向。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保持战略定力,无论特朗普后续有什么动作,我们都要以捍卫自身发展利益为核心目标。美方若愿意就此休战,中美大可以继续互利共赢,但如果美方仍要变着花样遏阻中国崛起,中方的反制也绝不会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