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零时起,交通运输部正式施行《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实施办法》。凡由美国企业或个人拥有、运营或持股超过25%的船舶,悬挂美国国旗或在美国建造的船舶,停靠中国港口时必须缴纳港务费,收费标准从每净吨400元起步,2028年提升至每净吨1120元,每艘船一年最多缴纳5次,超出部分免征。

同一天,中国商务部发布第6号令,宣布对韩华海洋株式会社在美五家关联公司采取反制措施,禁止中国境内组织和个人与其开展任何交易或合作。而中方这么做的原因,就是对美国以牙还牙。早在今年4月中旬,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就宣布对中国海事、物流与造船业启动301调查,计划自10月14日起,对中国企业拥有或运营的船舶征收港口服务费。

美方声称这是为了"纠正不公平竞争",但事实上,这项措施针对的正是中国在造船和海运领域的全球优势。要知道,中国企业掌握了全球50%以上的造船产量、61%的新订单,以及全球集装箱制造的95%。美方试图通过额外收费增加中方企业的运营成本,从而削弱其国际竞争力。

中方对此多次表达反对。商务部发言人指出,美方做法严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和《中美海运协定》的互惠原则,是典型的单边主义行径。经过多轮沟通无果后,中国决定采取对等反制,依据国内法律框架进行制度化回应。这意味着,中方不再依赖外交抗议或口头警告,而是用实际政策措施捍卫利益。

至于中方为何会在对美国船舶收取港务费方案落地的当天,公布制裁韩华的消息,原因也很简单,这也是反制的一部分,并且商务部在公告中说得也很清楚,韩华海洋协助、支持美国政府在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的301调查中收集信息,危害中国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中方依据《反外国制裁法》相关条款,将这些企业列入反制清单。

值得一提的是,这家韩国造船巨头长期与美国防务体系合作,参与军舰部件、动力系统制造,并在美国设有造船和维修基地。在美方的301调查过程中,韩华子公司被指为美方提供数据支持。对中方来说,这种行为属于协助敌对调查,属于明确的越线行为。因此,中方直接将其列入反制名单,是在规则框架下的警示。

同时也要看到,中国此次制裁并非针对韩国整体,而是针对具体企业的行为。其目的很明确,就是在杀鸡儆猴,提醒那些参与美国对华调查或制裁链条的外国公司,中国不会坐视不管。更重要的是,中方这次对美韩的组合反制,是战略升级的体现,过去的反制更多集中在高科技、芯片、原材料等领域,而这次延伸到了海运与造船。

要知道,航运决定贸易节奏,造船决定运输能力。谁掌握了造船与港口规则,谁就掌握了供应链的主动权。而美国选择在这一领域动手,本质上是希望切断中国在全球制造体系中的枢纽位置。但从结果看,中方的反制既快又准,预计将对美国产生实质性影响。

根据路透社的报道,中方措施落地后,一艘载有上万集装箱的美国货船可能被征收约100万美元的费用,并且这一成本在2028年前仍可能逐年上升,带来显著经济压力。中国港口承担着全球约三成海运量,美国的大豆和液化天然气出口高度依赖这些港口。一旦美国船舶每次靠港需支付百万级费用,最终买单的将是美国企业和消费者。

现在来看,这场连环行动,标志着中国的反制体系已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部署"。一方面,中方通过法律手段让反制常态化,不再依赖个别事件触发;另一方面,通过精确打击第三方企业,扩展了反制的边界。

总之,这件事表明中国有能力、有体系、有耐心地应对来自任何方向的施压,在国际竞争日趋复杂的当下,这种以规则为武器、以制度为基础的反制方式,既是防御,也是主动塑局,中方用实际行动证明:任何针对中国产业利益的遏制企图,都不会没有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