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点的冲绳那霸市国际通大街,霓虹尚未熄灭,50名身着制服、佩戴枪支的驻日美军宪兵已兵分三路展开巡逻。他们逐一核查男性身份,对美军士兵当场敦促返回住处--这场2025年11月1日首次在那霸市实施的单独夜巡,本是为遏制频发的性暴力案件祭出的"补救措施",却在当地民众心中激起更深的不安,毕竟当巡逻的脚步声响起时,今年美军相关人员在冲绳犯下的刑事案件已达77起,远超去年全年纪录 。

这场深夜巡逻的背后,是冲绳持续恶化的治安乱象与民众难以平复的怒火。日本冲绳县警方数据显示,2025年1至9月,美军相关人员涉及的刑事案件中,恶性犯罪达4起且全部是针对女性的性暴力案件,暴力犯罪与盗窃犯罪分别多达16起和14起,涉案人数较去年同期增加9人,照此趋势将突破去年80人的20年峰值 。而这只是冰山一角:自1972年以来,驻日美军及军属在冲绳犯下的刑事案件已超6200起,从强奸到抢劫的恶性事件从未间断,今年4月和5月发生的两起性侵案,甚至因信息封锁一度不为外界所知。

美军试图用巡逻遏制犯罪的逻辑,在冲绳民众眼中更像一场"形式主义表演"。早在4月,靠近嘉手纳基地的冲绳市就已开启单独巡逻与联合巡逻,期间虽拘留过拒绝出示身份证明的士兵,却未能阻止犯罪数据持续攀升。此次将巡逻范围扩大到远离美军设施的那霸市闹市区,即便美军强调此举符合日美驻军地位协定,仍难消民众疑虑。"深夜看到持枪的外国军人查身份,只觉得恐惧而非安全",一位当地居民的吐槽道出了普遍心声--民众要的是犯罪清零,而非用军事存在强化不安 。

更深层的矛盾,藏在1960年签订的日美驻军地位协定中。该协定规定美军人员在日涉嫌犯罪时,美方享有优先司法管辖权,这意味着许多性侵案件最终由美军内部处理,惩罚力度与司法透明度饱受质疑。2024年12月,冲绳县议会专门通过决议,要求日美政府及时通报犯罪案件并彻底修改协定,但至今未有实质进展。这种"司法特权"的存在,不仅让受害者维权步履维艰,更变相纵容了部分美军士兵的违法行径,成为性暴力案件屡禁不止的根源。

从现实效果看,首次那霸夜巡更像一场"空转"。巡逻当晚闹市区美军士兵本就稀少,宪兵仅能以身份核实和口头劝返为主,未发生实质执法行为,也未触及犯罪频发的核心症结。有分析指出,美军若真想遏制犯罪,需从纪律管控与司法协同入手:比如严格限制夜间外出、建立与日方的实时案件通报机制、主动放弃不必要的司法特权,但这些举措均未随巡逻同步落地。相反,扩大军事巡逻范围可能进一步模糊军事管辖与地方治安的边界,引发新的权益冲突 。

如今,那霸市的深夜巡逻仍在继续,但冲绳的安全困局并未因此破解。77起刑事案件的数字背后,是受害者破碎的生活与民众累积的不满;宪兵的脚步声中,夹杂着对司法公正的渴求与对军事存在的抗拒。对美军而言,巡逻或许能暂时缓解舆论压力,却无法掩盖纪律松散的本质;对日美政府而言,若始终回避协定修改与司法平等的核心诉求,再多的巡逻也挡不住民众的抗议浪潮。

当晨曦照亮冲绳的海岸线,美军宪兵已撤离街头,但性暴力阴影与司法不公的裂痕仍在。这场凌晨开启的巡逻,终究没能成为安全的起点--在特权未除、民怨未平的语境下,它更像冲绳被军事存在裹挟的又一个注脚,提醒着人们:真正的安全从不是靠外国军队的枪口守护,而是源于平等的司法与尊重的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