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在"真实社交"平台上宣布,计划签署一项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行政命令,旨在将处方药和医药产品价格降低30%至80%。在他的声明中,特朗普表示,全世界都对美国药品价格的离谱性感到困惑,甚至同一款药品在美国的售价是其他国家的五到十倍,制药公司一直将这一现象归咎于高昂的研发成本。然而,特朗普承诺通过行政命令立即削减药价,这项计划不仅让美国药价和全球最低药价"接轨",还将在此基础上推动药品价格全球价格均衡。
听起来,这似乎是为美国民众争取的"福利",一种压制药品垄断、让普通民众能够享有更多医疗资源的强硬措施。特朗普还强调,美国将实施"最惠国政策",药品价格将与全球最便宜国家保持一致,且美国民众将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特朗普这一次"颠覆"医药行业的举措,背后藏着多少值得深思的玄机?
特朗普的表态似乎是一种"历史性的变革"。他在美国药品价格如此高涨的情况下,承诺通过一纸行政命令解决这一"民生痛点"。然而,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这项计划是否真能落实,背后是否仍然存在种种政治博弈与利益交织,值得深思。
首先,特朗普提到的药品价格将降低30%至80%的数字,确实令人振奋。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幅度的降价是否现实,恐怕并不像特朗普宣扬的那样简单。正如批评者所指出的,美国药品价格高企的主要原因并非简单的"研发成本"问题,而是制药行业在政府政策、保险公司、医院及零售商等多个环节的"利益分配"中,形成了巨大的垄断性市场格局。特朗普计划通过行政命令解决这个问题,但这种"行政命令"是否足以撼动强大的制药游说集团的根基?制药公司背后的游说力量和财团,能否真心"低头"听命?
特朗普提出的"最惠国政策",即让美国的药品价格与全球最便宜国家保持一致,这个口号看似既高大上又充满公平感,但也充满了巨大风险。从美国和全球制药行业的现状来看,这一政策很可能成为"空头支票",不仅在执行上面临巨大的阻力,也很可能在未来遭遇无法克服的法律障碍。
首先,特朗普"最惠国"计划的实施,显然与美国宪法中关于"国会控制公共支出"的条款相冲突。美国的药品价格不仅仅与"全球最低价格"挂钩,更多的是依赖美国国内的政策调控和大规模的社会福利体系。特朗普政府曾在2020年提出过类似的行政命令,但最终遭到了联邦法院的否决。原因在于,总统通过行政命令降低药价的做法,只能适用于联邦医疗保险或医疗补助计划,而无法强制执行私人药品交易中的定价问题。
更为复杂的是,全球药品价格背后涉及到各国复杂的市场机制与医药政策。即使美国推行最惠国政策,也无法一蹴而就地实现价格的"全球均衡"。而且,全球药品制造商并不买账,药品价格仍然会被他们控制在一定的"利润区间",且由于法律、政策、竞争等因素的影响,美国的药品价格很难迅速降至低于市场价的水平。
特朗普提出的这一系列关于降低药价的言论与计划,表面上看似是"为民谋利",但深入挖掘却不难发现,他的真正意图是利用药品降价这一话题,来博取选民的支持,尤其是中下层民众的青睐。特朗普的治国理念深深植根于"商人总统"的理念,而商人的算盘是利润最大化,政治的手段则是如何通过争取民众的支持来获得最大政治资本。
特朗普此时提出"药品价格大幅下降",恰好是为自己在未来选举铺路的举措。他通过将药品价格问题的解决寄托在自己的"领导能力"上,不仅迎合了选民对医疗问题的关注,也让他看起来像是为美国普通民众争取到了实际利益。这种"民生政治",无疑是特朗普惯用的选举手段。
然而,特朗普忽视了一个重大事实:要降低药价,除了政策引导和法律框架的支持外,更需要系统性改革和药品市场的彻底改革。而这一改革,显然并非仅仅依靠一项行政命令就能完成。在这种"草率承诺"背后,隐藏着特朗普对于未来选举的焦虑和对政治话语权的渴望。
特朗普虽然高喊"药品价格将降30%至80%",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容乐观。以美国现有的药品行业垄断格局和巨额利润为基础,制药公司对于降低药品价格的抵抗将是巨大的。在美国,药品定价不仅仅由生产商决定,更多的"中间商"也在其中牵扯入巨大利益。美国的药品行业改革,不可能通过单纯的行政命令来实现。
尤其是在特朗普这类依赖富人和大企业支持的政治人物所主导的政府下,药品价格降价的措施势必会受到来自制药行业和大企业的强力反击。这些制药公司凭借着对政策的影响力,将会竭尽全力阻止价格的下降,以保住自己庞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特朗普这一系列关于药品降价的言论与计划,不仅迎合了民众对于药品价格高企的痛点,也在为其未来的选举拉票做准备。然而,特朗普的"降价梦"是否能成为现实,依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从立法的困难到制药行业的强大抵抗,再到全球药品市场的复杂性,这些障碍都将考验特朗普的"民生承诺"是否能得以兑现。
在未来的政治博弈中,特朗普的这一举措或许会在短期内为他赢得一些支持,但长期来看,美国药品价格问题的解决,注定不仅仅依赖一纸行政命令。要想真正让民众享受到"公平医疗",还需真正深入改革美国庞大的药品市场体系,推动长期的政策创新与行业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