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打到现在,终于有了新变数,特朗普给出具体的"结束时间",而193国则接到了来自中方的通知。那么,关税战真的会迎来大结局吗?中方的举动又传递出怎样的信息?

当地时间4月17日,特朗普在白宫面对媒体时公开表示,美国正在与所有国家进行关税谈判,他相信谈判可能会在未来三到四周内全部完成。而关于中国,他再次强调自己和中国领导人之间有良好的私人关系,并透露中方高层官员已多次与美方接触,但他没有确认是否直接与中方通话。

不过,特朗普说了一句很关键的话:"我不想再提高关税了。"原因很简单--加太多,消费者不买账,消费萎缩。不难看出,这种说法背后流露出的是一种急切感。现如今,美国对中国商品征收了高达145%的关税,结果就是,有些中国商品的累计关税税率已经达到245%。

这番操作,更多的是政治表演,用来刺激选民情绪--2026年美国中期选举临近,特朗普自然要做一些符合自己竞选宣言和"人设"的大动作。只不过,这种高税率既压不垮中国,也扛不住美国自身消费市场的代价。

从经济数据来看,美国加征关税已引发连锁反应。美国核心通胀中6%直接依赖进口,药品、服装、汽车价格首当其冲,滞胀风险加剧。世贸组织报告指出,美国关税政策导致2025年北美出口预计下降12.6%,全球经济增速受拖累,金融市场同样动荡,美股、美债波动频繁。

可以说,特朗普团队在过去一段时间的操作里,已经把关税这张牌打得差不多了,继续硬扛下去,反倒可能会压垮自家经济。而且美国国内的反弹已经开始显现,拜登"重出江湖",加州州长起诉联邦政府反对加税,民主党正在酝酿新的选举攻势。

因此,站在时间这一边的,反而是中国。中国不急,特朗普却急。眼看明年美国中期选举在即,经济问题再得不到解决,共和党就可能全面溃败,特朗普自己也可能成为"跛脚鸭"总统。从这一点来看,特朗普声称三四周内要完成谈判,更多是释放一个信号--他希望向国内传达"局势可控"的形象,以稳定民意支持,但问题在于,中国并不配合他的时间表。

在中方这边,态度一直明确:该打就打,要谈随时可以。商务部已经多次强调,与美方保持着工作层面的沟通,对谈判持开放态度,中方给出的条件也摆明了:停止极限施压,停止讹诈,平等对话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中方还在积极推动多边合作。4月17日,中国通知193个联合国成员国,计划召开安理会非正式会议,共同声讨美国"单边霸凌"。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明确表示,此举旨在"深化各国对单边主义危害的认识,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尽管会议属非正式性质,但其象征意义重大:这是首次有国家在联合国框架内系统性挑战美国关税政策,标志着中国从被动应对转向规则制定者的角色转变。

当然,中国并未止步于谴责,在世贸组织,中方针对美国"基准关税"和"国别关税"发起申诉,指控其违反最惠国待遇原则。这一行动不仅维护自身利益,也为柬埔寨、越南等受高关税打压的发展中国家发声。相比之下,印度等国急于与美国达成妥协,暴露出"全球南方领袖"口号的空洞。

回到刚开头的问题,关税战真的会在三到四周内收场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虽然美方希望快速结束,甚至已经开始通过降低基准关税试图缓解压力,但中方并不接受这种"你说什么就是什么"的方式。换言之,谈判能否达成,关键取决于美国是否愿意放弃施压策略,真正回到平等对话的轨道上。

至于中方在联合国召集的会议,传达的信号也非常清晰--构建更大的国际统一战线。美国单边加税、威胁全球国家,中国则选择继续维护多边贸易秩序,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保持联系,争取更多国家的理解与支持,这种做法,无疑是对美国关税政策的一种战略回应。

若193国形成统一立场,美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道义和现实压力,即便部分国家迫于美方威慑缺席,中国主导的多边倡议仍可能催生新的贸易联盟,削弱美国霸权根基。正如世贸组织总干事所言,"高关税已使中美实质脱钩",继续加码只会加速全球体系分裂。

总而言之,历史经验表明,单边主义终难持久,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曾将美国关税率推至60%,结果引发全球贸易萎缩与大萧条。如今的美国若执意重蹈覆辙,恐将付出更沉重代价。而对于中国,这场博弈不仅是贸易反击,更是捍卫多边秩序、推动全球治理改革的契机,当193国代表齐聚联合国,世界或许正在见证一个新时代的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