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凌晨,印度武装部队发起代号"朱砂"的行动,对巴基斯坦和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设施展开打击。巴方随即强硬反击,一场激烈冲突迅速爆发。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同日报道,据巴基斯坦一名高级安全消息人士透露,此次印巴战斗机之间的"混战"堪称"近代航空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混战之一",双方共125架战斗机激战超1小时,且始终未越境,导弹交火距离最远超160公里。
巴方在空战中取得显著战果。巴基斯坦官员宣称击落5架印度飞机,巴总理夏巴兹・谢里夫在 5月7日讲话中表示,巴空军将印度战机打成 "碎片渣渣",并强调 "只用了几个小时,敌人就屈服了" 。当晚,谢里夫在全国电视讲话中再次提及,在长达1小时的空战中,巴方飞行员将敌方战机炸成碎片。
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伊沙克·达尔在议会上明确指出,巴方使用歼-10C战斗机击落包括3架法国制造的精锐 "阵风" 战斗机在内的印度战机。而对于巴方说法,印度官员尚未作出回应。
此外,印度此次袭击造成巴基斯坦31 人死亡,谢里夫誓言 "为这些烈士复仇"。
与此同时,印度互联网流出多架飞机残骸照片,其中至少一架编号 "BS001" 的 "阵风" 战机残骸得到确认,其他残骸也显现出法系、俄系战机特征。
法国方面也证实了"阵风"被击落的事实,法国高级情报官员向美媒确认,至少1架印度 "阵风" 被巴基斯坦击落,这是该战机自1986年首飞以来首次在实战中折损,法方正进一步调查是否有更多 "阵风" 被击落。
面对美媒求证,印度军方却罕见沉默。印度若承认"阵风"被歼-10C击落,将严重打击国内军心士气;若拒不承认,在多方证据面前将沦为笑柄。
印度曾斥资 88 亿美元购入36架"阵风",将其视作对抗中巴的"王牌",甚至有印度空军将领宣称1架 "阵风" 能对抗 4架歼-20。
如今歼-20尚未登场,巴基斯坦的歼-10C就打破 "阵风" 不败神话,对印度的打击可想而知。
在8日的高层会议上,听取冲突汇报的莫迪神情严肃、脸色难看,但仍"强颜欢笑"称赞印度军队取得 "完美胜利",并警告在场高官不要发表 "不必要的政治评论",试图将功劳归于军队,避免冲突不利消息动摇执政根基。
此次冲突的直接导火索是 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帕哈尔加姆镇的枪击案,4 名武装分子造成至少 26 人死亡。印度指控袭击者与巴基斯坦境内 "虔诚军" 有关,得到巴情报部门支持;巴基斯坦坚决否认,要求独立调查。此后,双方强硬姿态持续,边境交火、外交经贸报复不断。
4月25日,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附近出现交火;印度关闭口岸、取消巴公民签证,巴基斯坦采取对等措施,印方还威胁切断巴水资源,巴方警告将视之为 "战争行为" 。4月29日,印巴领导人分别授权军方,双方 5月1日再次强硬表态,巴方更在 5月3日试射载核能力的 "阿布达利" 导弹,6日进一步加强应战准备。
印度选择武力背后存在多重原因。一是对克什米尔武装势力的报复。克什米尔分离主义叛乱长期困扰印度,莫迪执政后采取高压政策,此次恐袭令印度颜面尽失,印方认为背后有巴基斯坦 "代理人战争" 因素,武力报复意在震慑武装组织、警告巴基斯坦。二是政治投机。
印度国内印度教民族主义思潮盛行,恐袭激起民众对巴基斯坦的愤怒,莫迪需要强硬回应。
此前2019年普尔瓦马袭击后,莫迪空袭巴境内目标为其赢得大选加分,此次面对国内经济增长放缓、改革受阻压力,通过对外冲突转移视线、巩固执政基础。三是核对峙悖论。印巴同为拥核国家,核威慑阻止了全面战争,但却 "纵容"低强度冲突。
双方认为对方不敢跨越核门槛,在常规冲突中更敢于冒险,导致边境小规模冲突频繁,但每次冲突都存在误判升级风险。
从装备对比和空战结果来看,巴方歼-10C 携带霹雳-15导弹的组合,在空战中展现出显著优势。印度 "阵风" 虽性能不俗,但预警机和空战体系存在短板,无法实现有效协同,引进弹药与巴方远程导弹相比也无优势。
此次 "阵风" 被击落,不仅严重质疑其实际作战效能,也证明中方相关战机与导弹组合、中巴构建的空战体系在印巴边界具备强大实力。
印巴冲突的症结源于克什米尔问题,短期内也难以解决。而战争并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双方应通过谈判化解安全顾虑,国际社会也需积极斡旋,推动两国重回谈判桌,避免核阴影下的南亚陷入更大规模战火,寻找克什米尔争端的和平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