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看似普通的军训头晕,却是疾病的信号?一个本应阳光的开学季,为何成为生命转折的起点?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它不像感冒那样立刻发作,而是像一个潜伏在身体里的"隐形敌人",慢慢蚕食免疫系统。

很多年轻人感染初期没有任何症状,甚至误以为只是身体疲惫或感冒。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学生直到症状明显,才被确诊。

开学第一周,某高校大一新生小林在军训时频频头晕、乏力,连最基础的队列训练都坚持不下来。起初,教官以为他只是适应不良,甚至一度批评他"娇气"。

室友们也笑称他是"温室里的花朵"。校医检查后发现,小林的体温并不高,心率却异常快,血压也偏低。

这种状态并不像简单的中暑或劳累引起的疲惫。被建议前往医院进一步检查后,小林的父母赶到,陪他做了全套血液检测。

几天后,结果出来了,一道晴天霹雳砸了下来--小林感染了艾滋病毒。这个消息对于刚步入大学校园的他以及他的家庭来说,犹如噩梦。

他身体的不适,并不是军训带来的疲惫,而是急性HIV感染期的表现。这一阶段,部分感染者会出现类似感冒或流感的症状,如发热、喉咙痛、淋巴结肿大、全身无力等,极易被误诊或忽视。

据《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指出,艾滋病毒感染者中,15-24岁青少年学生的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其中有84.7%的学生感染者是通过性途径感染。这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一道赤裸裸的警示。

令人震惊的是,小林并非个例。近年来,大学新生刚入学不久便被确诊HIV的案例逐年上升。背后隐藏的,不只是个人的隐私问题,更是年轻群体对性健康教育的严重缺失。

很多学生在中学时代缺乏系统的性知识教育,将避孕理解为"防止怀孕",而忽略了性传播疾病的风险。他们对"无套性行为"、"多个性伴侣"这些高危行为的危害一知半解,甚至将其视作成年礼的一部分。

在临床上,我遇到过不少类似小林的年轻患者。他们往往羞于启齿,甚至在初诊时否认有任何高风险行为。

直到检测结果出来,才在悔恨中承认,曾在聚会中"喝多了"、在社交软件上"随便聊聊"就发生了性接触。这些看似偶然的行为,实则是病毒传播的主要通道。

艾滋病毒的传播方式非常明确: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其中,性传播是目前最主要的途径,尤其是在青年学生群体中。

很多人误以为"只要不吸毒、不输血就不会感染",却忽略了一次无保护的性行为同样具有极高风险。尤其在一些社交平台和匿名社交软件中,"约会"变得轻而易举,但背后的健康风险却如影随形。

在一次门诊中,一位刚满20岁的男生神情紧张地问我:"医生,我只是一次性行为,真的会感染吗?"我告诉他,艾滋病毒的传播风险与性行为次数无关,而与行为本身的风险等级有关。

尤其在没有使用安全套的情况下,病毒传播的可能性非常高。很多年轻人以为"看起来健康"的伴侣就一定没问题,这是极其危险的误区。

目前,艾滋病虽然尚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即ART),感染者可以长期带病生存,甚至接近正常寿命。早期发现至关重要。

越早诊断、越早治疗,病毒复制越容易被抑制,免疫系统的损伤也越小。许多年轻人感染后长期不知情,等发现时已进入免疫功能显著下降的阶段,不仅治疗难度加大,还可能将病毒不知不觉传播给他人。

小林的确诊,不仅震惊了他自己,也让他所在的班级陷入沉默。同学们从最初的议论纷纷,到后来的回避和冷漠,让他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尽管学校及时介入,安排心理辅导,但这种源自无知的歧视,比病毒本身更可怕。

中国《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艾滋病毒感染者享有与其他人平等的就学、就业等权利。但现实中,对艾滋病的误解和偏见仍广泛存在。

从医生角度看,我更担忧的是另一个现象:不少学生在感染后拒绝就诊,隐瞒病情,甚至私自服药。市面上一些所谓"艾滋病灵药"根本无效,甚至可能加重病情。

正确的做法应是:在确诊后立即前往规范医院,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启动抗病毒治疗。目前国家已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政策,大部分药物都已覆盖医保,患者负担明显降低。

除了治疗,预防同样重要。目前已有艾滋病暴露前预防药物(PrEP)和暴露后预防药物(PEP),尤其适用于高风险人群。

通俗地讲,PrEP就像"雨伞",在暴露前就开始服用,可大大降低感染几率;而PEP则像"急救箱",在有高风险性行为后72小时内开始服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断病毒传播。这些手段并不神秘,也不羞耻,关键在于是否科学、理性地对待自己的健康。

许多家长以为孩子"还小,不会接触这些",甚至反对学校开展性教育。但现实是,信息时代的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更早接触性相关内容。

真正的教育不是回避,而是科学的引导。只有让孩子们懂得什么是性传播疾病,如何自我保护,才能真正控制艾滋疫情在年轻群体中的蔓延。

回到小林的故事。在确诊后的数月,他在家人的陪伴下接受了系统治疗,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他重返校园,选择坦然面对,甚至成为校园艾滋病防治宣传志愿者。

他说:"如果我早一点知道这些常识,故事也许不会是这样。"他的经历,也许能让更多人意识到,健康不是理所当然的,它需要知识的武装和行为的自律去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