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北方多地出现极端暴雨天气,洪涝灾害也不再是南方限定,降水带难道真的北移了吗?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其实这种现象在本世纪开始就已逐步凸显,只是这几年速度越来越快,加上互联网的传播,让更多的人注意到了这个现象。
2025年,华北雨季从7月5日提前开启,持续至10月中旬,较常年延长约25天。南方多地出现持续高温,杭州、福州等城市打破最晚高温纪录,北方则遭遇罕见秋雨,比如北京10月连续三天降雨,降雨量还特别大。另外在今年7月份,北京又迎来了强降雨,引发洪涝灾害,这已经不是年第一次发生了,以往在北京地区很少有这么大的洪水。
而在西北地区,雪山融水提前到来,今年的塔里木河生态输水量也比以往来的多。
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是今年的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非常强,它的脊线是半个世纪以来最北的,而且这个副热带高压非常稳定、持续的把水蒸气搬运到我国北方,时间长,来的又早,加上北面来自西伯利亚的寒冷气流更加活跃,湿润的热空气跟冷空气一碰头,雨就降下来了。又因为太行山、燕山等山脉对暖湿气流有抬升作用,所以河北、北京、天津这些地方雨量变大的更加明显。
根本原因不用说想必大家也都知道,还是老生常谈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气候变暖给地球大气层增加了水汽,科学研究表明全球平均气温每上升一度,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7%,这些水汽给降雨提供了原材料,降雨量大,首先水汽得充足。
降水带北移显然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其实中国当下的北方降雨量是比汉唐时期要小的,大约从15世纪开始,中国进入小冰期,这让大明王朝内忧外患,是其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后面的清朝也是得亏有红薯、土豆、玉米这些粗粮顶着。这个小冰期一直到20世纪初才结束,但这可不是说结束就结束的,地球的气候变化是要用几十年来观察的。
总体来看,全球气温正在上升,就是不知道这一波是地球自己调节的,还是人类工业释放的温室气体影响的。科学界主流观点是人类活动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让地球越来越热,或许小冰期原本的时间更长。
降水带北移对中国有多大影响?
从好的方面看,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胡杨林面积会增加,甘肃、内蒙的很多戈壁滩会变绿,这对北方一些省份和自治区的畜牧业和农业发展有很大帮助。南方地区的梅雨季节可能会缩短,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由南方人自己判断了。在长江流域可能会出现局部干旱,但是不至于像以前的北方那样旱。
北方因为降水而困扰多年的地下水高度和地面沉降问题会得到缓解,再加上南水北调,地下水的恢复速度会逐年加快。
坏的方面也比较突出,高温将会是一个大麻烦,夏季的电力需求持续增加。今年7月份,中国全社会用电量单月首破万亿千瓦时纪录。也就是我国电力基建强悍,这么大的用电量不论放到其他哪个国家也支撑不起来。
另外,中部及北方省份爆发洪水的概率会越来越大,特别是城市容易发生内涝。以前的城建规划可能不适应新时代的强降雨,况且这些降雨也比较反常,去年就有河南的网民抱怨,自家浇了三遍的地,终究还是被淹了。旱的旱死、涝的涝死,一会旱一会涝,中部地区的农民其实并不好过。
最后说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近些年云南的大象喜欢往北跑,动物对气候的变化的感觉其实要比人类敏感得多。有网友调侃,这是要回老家的节奏啊,河南人估计再过几十年就能骑大象了。
很多人对气候变暖感到恐慌,其实不用太焦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海水多了,海平面或许不会上升太多,多出来的水老天会用降雨的方式送回陆地。地球会自我调节,动物和人也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几亿年的进化,什么大风大浪大陨石没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