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海德拉巴市一场节日游行活动中更是发生一件令人震惊的大规模猥亵事件。在游行人群中,警方一共逮捕478名涉嫌猥亵女性的人员,其中包括92名未成年人。多名女性遭遇了强制搂抱、"咸猪手"等不同方式的侵害,事件引发当地社会高度关注。
2025年7月16日,印度海得拉巴市警方通报称,在当地一场持续15天的宗教节日期间,共发生478起性骚扰案件,478名涉案男性被捕,其中92人为未成年人。这起震惊全国的集体性骚扰事件,不仅暴露出印度社会对女性安全的系统性漠视,更将宗教节日狂欢下的性别暴力危机推至台前。
狂欢节下的阴影:15天478起性骚扰
事件发生在海得拉巴市著名的"奉食节"期间,这场融合宗教仪式与市集活动的节日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参与。然而,密集的人流与酒精消费的激增,为性骚扰提供了温床。警方公布的监控画面显示,多名男子在拥挤的街道上故意触碰女性身体,甚至有男子紧贴女性后背实施猥亵。一名受害者回忆:"我试图躲避,但人群像墙一样推着我向前,那只手始终贴在我的腰上。"
据警方统计,478名被捕者中,386人为成年人,92人为未成年人。涉案行为包括肢体骚扰、发表猥亵言论及暴露生殖器等。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未成年人系首次犯罪,警方已对其启动心理干预程序。
司法轻罚引争议:最高罚款100卢比
尽管案件数量惊人,但司法处理结果却引发舆论哗然。所有被捕者仅被处以最高100卢比(约合8.7元人民币)的罚款,且未被刑事立案。警方解释称,根据印度《刑法典》第354条(对女性使用暴力或武力意图侮辱),初犯者通常以罚款了事。然而,这种"象征性处罚"被女性权益组织批判为"纵容犯罪"。
"100卢比的罚款连一杯奶茶都买不到,却能买走一个女性的尊严。"海得拉巴女性权益联盟负责人指出。数据显示,2018-2022年印度强奸案定罪率仅28%,平均审理周期长达8.3年,司法系统对性别暴力的消极应对可见一斑。
结构性暴力:从校园到街头的系统性压迫
这起事件并非孤立个案。7月12日,奥里萨邦法基尔莫汉学院一名女大学生因长期遭系主任性骚扰,在校门口自焚致全身95%烧伤。该生曾向校方投诉,但校方拖延12天未处理,最终导致悲剧发生。更令人震惊的是,涉案系主任此前已有性骚扰前科,却仍能重返岗位。
"这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印度社会性别暴力的日常爆发。"新德里社会学家拉吉夫分析称,印度教典籍《摩奴法典》将女性定义为"男性附属品",支持童婚、嫁妆制度等压迫性习俗。数据显示,印度每年约9000名女性因嫁妆不足被烧死,70%女性在15岁前结婚,日均发生87起强奸案。
全球警示:印度女性安全危机升级
这起事件已引发国际关注。多国使馆发布女性赴印旅行警告,韩国、土耳其女性在印遭围堵骚扰的案例频发。联合国妇女署驻印代表指出:"印度需要的不只是增加警力,而是彻底改革司法系统、教育体系和社会文化。"
民间抗争运动正在兴起。女性团体持续游行,要求建立快速审判通道和校园安全机制;演员阿米尔汗制作的《真相访谈》揭露性别暴力,推动立法废除轻判借口。然而,政府改革步伐迟缓,2025年6月加尔各答法学院三名男子轮奸女生后仅被拘4天,法官以"非罕见犯罪"为由拒判重刑,暴露出制度性失效。
破局之路:从"100卢比罚款"到制度重构
要终结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性别暴力危机,印度需直面三大核心问题:
1. 司法改革:提高定罪率至国际基准的70%以上,严格执行2013年修订的强奸致死死刑条款;
2. 文化革新:立法禁止"受害者有罪论"言论,将性别平等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
3. 制度保障:强制校园背景审查,防止涉案职员重返岗位;在公共场所增设女性安全巡逻队。
"当478名男性因100卢比罚款逍遥法外时,我们看到的不是法律,而是文明的溃败。"海得拉巴受害者援助中心负责人哀叹。这起事件犹如一面镜子,照出印度社会在性别平等道路上的漫长征程。唯有打破司法纵容、文化扭曲与制度失效的三重枷锁,才能让"奉食节"的狂欢不再成为女性的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