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零时,遂宁市安居区横山镇德公村特大桥37号墩施工现场灯火通明。施工人员屏息凝神,紧盯桥墩上方那截长128米、重达8500吨的"钢铁巨臂",它即将完成一场历时两小时、逆时针旋转50度的"精准转身",实现成达万高铁建设的关键一跃。

这是成达万高铁遂宁段首座,也是全线第二座完成转体的连续梁。此次梁转体的成功,标志着跨越营业线的节点目标实现,成达万高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临近营业线施工

"转"出来的安全

为什么选择转体施工?

"因为我们紧挨着营业线。"中建八局成达万高铁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二级施工施工负责人范海波说,所谓"营业线",即正在运营的铁路线。

若采用传统现浇施工,模板、机械、人员频繁进出,将对列车运行安全构成极大威胁。转体施工是先在采用平行营业线浇筑梁体,再通过转体装置将其旋转至设计桥位,"就像把桥'预制'好,再一次性'转'过去,对营业线行车影响最小。"

但这一"转",背后是高度的安全压力和技术难度。

"一是临近营业线施工,安全管控必须万无一失;二是转体属于二级施工,需报请成都铁路局监管,流程复杂、标准极高。"范海波说,"每一步都得踩在'标准线'上。"

16日零时,施工负责人一声令下,转体启动。

在铁路局各站(段)及监理单位负责人员的全程监督下,50余名工人各司其职开始紧张作业。夜色中,只有设备运转的低鸣和偶尔传来的指令声,仿佛就像"巨无霸"在上演"空中芭蕾"。

凌晨2点,梁体精准到位。掌声、欢呼声瞬间打破寂静。范海波和团队松了一口气,但工作还未结束--紧接着是施工总结会,各单位汇报转体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确保后续工序无缝衔接。

特大桥四跨既有铁路线

施工挑战难上加难

德公村特大桥全长3876.484米,分别跨达成线、遂新上行线、沪蓉双线、遂新下行线共四跨既有铁路线。其中本次要进行转体的37#墩(64+64)mT构转体长128米,转体跨越的是沪蓉铁路,沪蓉铁路高峰期日均开行列车193列,平均3至5分钟就有一趟列车通过,列车运行密度大,为最大限度减少对营业线的影响,建设者们采用平行营业线浇筑梁体后在天窗时间再转体的方案。

"可施工区域在铁路主干线,留给施工的'天窗时间'只有后半夜列车停运的时间。"范海波告诉记者。

毫米级的较量

演练出的精准

10月14日零时,铁路"天窗点"内,项目部已进行了一次5度的"预转"。那是一次三级施工,更像正式转体前的"彩排"。

10月15日下午,成都铁路局施工办组织召开二级施工预备会,施工单位详细汇报方案、参数、准备情况。当晚10点30分,班前会再次细化分工,检查设备、人员、应急预案,完成最后准备。

"准备期间,我们通过动画模拟演练,把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提前解决。"中建八局成达万高铁工程指挥部指挥长李强华说,此外,转体过程中,风速风向、转动角度、梁体左右侧高差等数据实时传输至控制中心智能监控信息化平台,为转体作业提供参数支持,确保"毫米级"精度。

"就像医生做手术,每一个动作都要稳、准、轻。"李强华说,"实时数据监测、模拟演练、全过程防护--我们用的不仅是设备,更是一套成熟的安全质量管理体系,支撑着T构平稳'转身'。"

跨越之转

打通架梁通道

这次转体,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工程节点上的"咽喉之战"。

"37号墩转体完成,意味着我们小里程方向的架梁通道彻底打通,为后续无砟轨道施工创造了良好条件。"范海波说,10月初我们已经实现大里程方向桥梁架设,为全线贯通奠定基础。

德公村特大桥37号墩转体施工是成达万高铁项目的重要节点,更是成达万高铁穿越西南山水的"关键一环"。

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成达万高铁建成后,可大幅改善沿线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缩短沿线各地与区域内成都等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长江经济带的联系。

凌晨3点,德公村特大桥37号墩及上方桥体静立原地,仿佛从未移动。只有测量仪上的数据证明:这座8500吨的T构,刚刚完成了一次完美的"空中转身"。

它翻开成达万高铁建设的新一程,也是遂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又一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