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阮佳琪】

国际能源署(IEA)报告显示,去年中国在清洁能源方面的投资超过6250亿美元,较2015年几乎翻番。中国企业生产了全球80%以上的风力涡轮机、太阳能电池板和储能电池。在政策支持、本土竞争与技术突破的共同推动下,中国风机成本大幅下降。

这实实在在地为全球能源转型注入"普惠动力",让稳定实惠的绿色电力,成为更多国家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触手可及的选择。然而,美国、欧盟等部分西方政客,却将能源问题政治化,以所谓"国家安全"为借口频繁针对中国企业,无端炒作"产能过剩",还动辄发起贸易调查、抬高招标门槛设置障碍。

"我总是反问他们:(不用中国技术),你们准备好为能源成本(上涨)付出代价了吗?"谈到这些无端针对,新疆金风科技的副总裁吴凯直击痛处。

作为中国最大风力涡轮机制造商之一,金风科技在行业内占据重要地位。据《金融时报》17日报道,负责公司国际业务的吴凯表示,他"完全能够理解"外国政府希望深化本土供应链、创造就业机会的诉求,但同时警告,如果西方国家将中国企业排除在本国风电行业之外,就必须做好风电成本上升的准备。

吴凯指出,中国在风机制造领域的成本优势已"十分显著",较西方竞争对手至少低约40%。而风机成本上升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导致电价上涨。

吴凯表示,与中国相比,西方风电项目的开发周期更长、建设成本也更高。他举例称,一些西方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期望薪资高达14万美元(约合人民币99.76万元),而同样的预算在中国至少能雇佣三名同岗位员工。

"每个人都想拿最高的薪水、干最少的活,但这并不现实。"他说。

据报道,吴凯还呼吁风电行业加强国际合作。他认为,中国企业仍有很多地方需要向欧洲学习,比如欧盟在风电项目方面成熟的融资模式和技术标准。

在中国,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已经低于煤炭发电。(煤炭>水力发电>海上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陆上风力发电)《金融时报》制图

10月1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副署长王军表示,今年前三季度,风电出海跑出"加速度",出口风力发电机组及零件增长了23.9%,其中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口风力发电机组增长了58%。

《金融时报》援引能源咨询公司伍德麦肯兹的预测称,得益于强劲的国内增长和积极的海外扩张计划,中国风力涡轮机制造商将在未来十年主导全球风电行业。

该机构预测,中国企业将占据海外约27%的装机容量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新兴市场;而欧洲和美国市场,仍将以维斯塔斯(Vestas)、西门子歌美飒(Siemens Gamesa)、恩德克斯(Nordex)等企业为主导。

报道提到,在国内市场,金风科技及其同行正日益将重心转向海上风电项目。这类项目虽然成本更高、技术难度更大,但发电功率也更强。

美媒彭博社早前报道介绍称,为了应对国内新能源上网电价补贴取消后的市场调整、近海优质资源稀缺等挑战,中国风机制造商近5年来转向规模化发展,通过研发更大规模项目与巨型涡轮机,为中国沿海城市提供清洁能源,也推动风电价格大幅下降。

彭博新能源财经的数据显示,"中国海上风电的平均成本,现在不到全球第二大海上风电市场英国的一半"。

然而,要复制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优势,难度远比中国已占据主导地位的太阳能电池板、电池、电动汽车等其他新能源领域大得多。

美媒分析称,核心障碍在于这些风机的"巨型化"特性,"中国的海上风电机组高度甚至可能超过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其组装工作更接近于一项大型基建工程,而非传统制造业的规模,而且很多工作还需要在靠近最终安装地点的区域完成。"这种规模与效率,在西方国家的项目中是难以想象的。

Trivium China的能源分析师科西莫·里斯(Cosimo Ries)还指出,"中国(风机)制造商将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一方面因其拥有根本性的成本优势,另一方面当前许多西方企业面临重重困境,难以像中国企业那样扩大产能、加大投资。"

全球能源监测机构的驻华盛顿研究员Yujia Han进一步表示,"中国海上风电项目储备量始终保持强劲势头,这得益于其在融资、供应链整合、政策支持及技术改进等方面的综合优势。"

"中国拥有庞大且多元的市场'试验场',能为国内企业提供积累技术、推动创新的平台,而这些正是构建全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她补充道。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今欧美海上风电正整体遇冷。即便是在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孕育出海上风电产业的欧洲腹地,如今也因政府支持不足、成本持续上涨等挑战,其海上风电项目逐渐失宠。

"开历史倒车"的美国,做法则更极端。特朗普一上任就对风能"宣战",荒唐宣称风机"杀害鸟类",不仅直接叫停海上风电项目的新审批,更迫使一个已接近完工的项目停工,导致该项目的丹麦开发商Orsted A/S股价大幅暴跌。

不过,中国制造的巨型风机在海外尚未得到广泛应用。据美媒报道,目前,欧洲仅有意大利南部的塔兰托(Taranto)海上风电场采用了中国风机。

作为中国另一大风力涡轮机制造商的明阳集团,其总裁、首席技术官张启应向美媒强调,欧洲市场需要改变对中国制造商的固有认知,以开放姿态接纳更具创新性的新产品。

"我确信这一天终将到来--它会带来更清洁、更廉价的海上风电,"张启应说,"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打破现存的各种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