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舆论的喧嚣舞台上,总有一些声音试图制造紧张与不安。

2022年4月29日,美国大西洋理事会挂出一篇文章,标题直截了当:《战争模拟西方"冻结"中国的外汇储备》。

其中,美专家又抛出了一番耸人听闻的言论,声称若中国武统台湾省,西方将冻结3.4万亿美元的中国资产。

仿佛这是一张足以让中国陷入困境的"王牌",然而他们似乎忘记了,中国手中握着的"王炸",远比他们想象的更具威力。

美国叫嚣

20世纪末,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中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增长,国际地位也在稳步提升。

然而,这股强大的力量却意外地引来了美国的忌惮,它担心中国的崛起会让自己利益受到损害,于是分外留意中国的一举一动。

除此之外,为了稳固自身的霸主地位,美国还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打压中国发展,尽管最终没能达到预期效果,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

就在2022年,美国专家突然针对中国提出了个假设性分析,并很快就引发了国际热议。

其中主要意思就是说,如果中国大陆选择"武统"台湾,美国及其盟友可以通过冻结中国在海外高达3.4万亿美元资产的方式,对其进行制裁。

此话一出,美国的高傲和自信溢于言表,不过往更深了说,中国如今已经强大到让美国不得不防的地步。

而美国专家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和当时爆发的俄乌冲突也有着密切联系。

早在自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发生之后,冷战后欧洲的地缘格局就被打破,欧洲国家普遍对俄罗斯的扩张行为感到担忧。

也就是从这时起,美欧开始对俄罗斯实施多轮制裁,其中涵盖了外交、金融等领域。

紧接着2022年2月,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乌克兰随之也开启应战状态,冲突一触即发,东欧局势逐渐变得紧张起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欧纷纷下场,为了打压俄罗斯的气焰,对其开启了前所未有的制裁措施,而冻结资产就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2022年2月22日,美国对俄罗斯的海外资产正式下手,欧盟随即响应。

据悉在这个过程中,俄方共约有高达3000亿美元外汇储备,惨遭冻结,其中包括俄罗斯央行的外汇储备和银行资产。

除此之外,美欧还将俄罗斯多家主要银行剔除出SWIFT(国际资金清算系统)支付系统,限制其国际金融交易能力。

并禁止他们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不允许名下有金融机构为俄罗斯提供融资、信用评级等服务。

在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是西方国家想要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对俄罗斯施压目的,以此逼迫他们放弃在乌克兰方面的利益。

同时通过冻结欧洲资产,他们展示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和制裁能力,能确保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不受损害。

此外,冻结资产还可以进一步削弱俄罗斯抵御经济制裁的能力,引发卢布贬值,造成俄罗斯经济混乱和金融市场震荡。

从而迫使他们在军事行动上做出让步,达到一举多得的作用。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在大量国际资产遭到冻结后,俄罗斯的经济受到了短期冲击,卢布一度大幅贬值,进而引发通货膨胀。

尽管随后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汇率,但通货膨胀率仍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像2024年俄罗斯的通胀率就依然高达9.52%。

因此在这之后,美国想要故技重施,只不过这次的目标,则改成了中国。

中国的国际资产

自冷战结束之后,世界多极化趋势愈演愈烈,"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也越发深入人心。

在这张错综复杂的全球经济网中,跨国公司就像是精明的航海家,他们驾驶着巨大的"资本航母",在波涛汹涌的市场海洋中穿梭。

他们的目光锐利,洞察力惊人,总能发现那些隐藏在暗流中的商机。

资源配置则像是这场全球大戏中的导演,它巧妙地安排着各种生产要素.

像是劳动力、技术、原材料等等,在最适合它们的舞台上发挥作用。

有时候,它会让高科技企业在硅谷集结,有时候又会让制造业大军在东南亚扎根。

这种跨国投资和资源配置的常态,就像自然界中的生态循环一样,不断吐故纳新,推动着全球经济体系的进化。

在这样的国际潮流下,中国自然也是不甘示弱,自1979年提出"出国办企业"政策后,正式拉开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序幕。

近些年来,随着对外交流不断活跃,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我们的资本也不断流向世界各地。

与此同时,我国在国外的资产规模一直在稳步增长。

截止到2024年9月,数额已经达到了10.2万亿美元的新高度,相当于1000多个大型企业一年的利润总和。

其中主要包括最基本的外汇储备,中国的海外资产主要用于投资美国国债等安全资产,以此获得稳固收益。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海外建立了很多产业园区。

像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尼日利亚莱基自贸区等,带动了当地纺织、建材等产业的蓬勃发展。

而在资源开发方面,中国也具有大量投资,像几内亚西芒杜铁矿、刚果TFM铜钴矿等项目中,都有我们的身影。

凭借这些不断增长的海外资产,中国发展不断提速,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也得到显著提升。

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和企业愿意持有人民币资产,这不仅提升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还增强了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心。

特别是在全球经济波动时,中国凭借手中的国际资产,一跃成为了国际投资者的"避震器"。

像在2025年,尽管全球市场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但中国股市和债市依然吸引大量外资流入。

此外,国际资产的多样化配置有助于分散国内经济风险。

外汇储备是中国国际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配置外汇储备资产,中国能够获得稳定的利息收益和资产增值。

正因为如此,2022年,美国专家才会认为,冻结这些资产可以对中国经济实施进行精准打击。

再加上作为全球主要的储备货币,美国觉得自己可以通过美元系统监控和干预全球资金流动,从而有能力制裁他国资产。

但事实真的如美国专家所说吗?

中国底气所在

纵观中国这些年的发展,其实不难发现,中国如今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产业体系,并且拥有相应配套能力的供应链。

2019年,新华社报道,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种类(目前可知)的国家。

像全球80%的个人计算机、80%的空调以及65%的智能手机,都产自中国(2022年工信部数据)。

这种配套能力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整体采购成本。

除此之外,在全球制造业中,中国的地位同样不可替代。

我们所拥有的上千个产业集群,分布在服装、家电等各个行业,展现出强大的系统性和抗冲击能力。

而且在多个领域实现了自给自足,尤其在光伏、新能源等重点产业,中国都是跻身世界前列的存在。

特别是在面对外部冲击时,中国所展现出了抗压韧性和修复能力更是让人惊叹。

像在2018年中美贸易战发生时。

面对美国一系列措施,中国供应链不仅没有如他们所想的那般节节败退,反而通过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降低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从这点可知,面对西方制裁时,中国供应链足以提供强大的反制能力。

此外,中国手上还拥有美债这张重要"王牌"。

作为目前美国国债的最大外国持有国之一,截至2025年2月,中国手上持有的美债规模已经高达7843亿美元。

所以可想而知,如果西方冻结中国资产,那么中国可能就会被迫抛售其他资产。

而大量资本涌入市场的后果,就是导致美债价格暴跌、收益率飙升,美国政府的借贷成本将会大幅增加,甚至还会引发金融危机。

比如2019年,中国曾减持美债,使得市场出现波动。

如果中国进一步抛售,美国经济将面临巨大压力,甚至可能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

同时,还有一点不容忽略,那就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持续推进。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大,我国通用货币,人民币,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

而这就说明,在全球贸易中,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减少了对美元的依赖。

这种趋势不仅增强了人民币的国际认可度,还提升了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影响力。

就在2024年,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金额突破17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3%。

这一规模的扩大,不仅提升了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地位,还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提供了更多便利。

并且中国一直在积极争取和多国央行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以此来增强人民币国际使用范围和稳定性。

也正是人民币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让西方国家不得不权衡,要是对付中国,可能会带来的巨大经济和金融风险。

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美国专家应该明白如今各国融合趋势不断增强,贸然发起冲突,受伤的终究是自己。